宜信CEO唐宁的投资逻辑:中国泛泛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下一个十年讲求什么?

张文扬2019-07-05 10:38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文扬 7月3日,宜信创始人、CEO 唐宁在201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接受了经济观察网记者专访,就达沃斯主题、保险业、投资理财、金融开放、金融科技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经济体往高门槛、高含金量走是大势所趋,中国泛泛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里讲求的是垂直、细分、前沿、专业。

“在金融各个细分领域都面临巨大的变革挑战。”唐宁认为,外资进来之后,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要去用他们过去在全球建立起来的经验、行业的洞察,去做投资者教育、金融启蒙,能够让金融消费者形成对于各个金融细分领域正确的认知,进而改变消费者行为,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学会资产配置的逻辑,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

此外,唐宁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的场景,能够进一步的与国际接轨,对此或有帮助。他说,中国有大数据,有最好的为人工智能建模提供数据的市场,但与此同时,连最基本的征信体系还都没有建立起来,与欧美市场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征信体系建立起来了,很多所谓的大数据、数据垄断带来的对于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潜在的数据风险问题可能就不会那么多、那么严重了。

经济观察网:这次达沃斯相比于去年或者前年达沃斯的主题有没有一些变化,以及这次哪些话题您最感兴趣?

唐宁:达沃斯每年都有一些随着时政而变化的侧重点,今年感觉主要是围绕国际化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一些主题。从国际化方面,各国各界的商业领袖在一起能够碰撞出很多火花来,另外,多元的场景、跨界交流碰撞很适合创新,所以我非常愿意参与。对于中国来讲,国际化、科技、创新等都是非常重磅的主旋律,也感觉到达沃斯论坛上有这样一股力量。

经济观察网:我们看到宜信近年来在支付、网贷、众筹和机器人、智能保险、区块链方面都有布局,您选择这些领域的逻辑是什么?

唐宁:您刚才谈到的这些具体的技术,我们都是用它们去解决金融问题。在看金融科技发展和公司自身的发展来讲,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逻辑,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科技是要去帮助解决未被满足的或者未被充分满足的金融需求,我们不是以某种技术的核心研发为逻辑,而是更多的是把科技能够用到解决金融问题上。

以中国的保险行业为例,这样一个重要的提供核心保障的行业,很多重要保险在销售和服务过程之中其实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保险代理人对保险知识的掌握、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不够强,导致客户没买对保险,该买的没买、该买这个买那个,出险后缺乏保障,这与保险初衷非常相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能够利用科技、大数据,把保险产品和保险需求智能匹配起来,从解决金融问题角度来讲就很有意义。

另外,我们可以帮助初创企业通过股权众筹的方式获取资金,这也很有意义;因为从早期家人、朋友等出钱支持他们,到IDG资本、华创资本这些机构去支持他们,中间还有好几年的时间,这段时间谁支持他们?而通过股权众筹的方式,他们能够获得的不只有资金,还有业内专业的帮助。

经济观察网:您说到保险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我也注意到现在中国对外资有一系列的开放政策,也有对保险业的一些开放,这就会使国外很多保险业进入中国,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合作的机遇还是一种挑战?

唐宁:保险等金融领域现在都有很好的开放趋势。但整体上,中国也不是遍地黄金,或者有随手一摘就能摘下来的丰硕果实。在金融各个细分领域都面临巨大的变革挑战,不是简简单单地泛泛赚钱。

以保险为例,如何把非常复杂的保险卖出去,真正解决保障作用的保险,不仅仅是一个理财形式,而要去解决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等等,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的消费者是更为重要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理财。过去主要是一些银行类或类银行的、以固收为主的理财,但未来权益类的理财占比会越来越高,资本市场这一部分占比会越来越高。如何能够让我们的金融消费者、理财者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和正确的认知等都是需要考虑的。

所以说外资进来之后,并不是说来了就有现成的机会。中国市场机会很大,但与此同时,外资也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要去用他们过去在全球建立起来的经验、行业的洞察,去做投资者教育、金融启蒙,能够让金融消费者形成对于各个金融细分领域正确的认知,进而改变消费者行为,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学会资产配置的逻辑,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课题。

经济观察网:之前我采访过英国金融城的市长,他们其实对跟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合作很有兴趣,我们跟像英国、美国这样金融市场相比,有没有一些差距,有没有一些发展空间?与他们相比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唐宁:金融城市长上次来带队到宜信参访,我们聊的非常愉快。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欧美市场还是有一定差距,欧美有很完善的征信体系,中国的则还在建设中。中国有大数据,有最好的为人工智能建模提供数据的市场,但与此同时,连最基本的征信体系还都没有建立起来,这是多么“冰火两重天”的场景。

如果征信体系建立起来了,很多所谓的大数据、数据垄断带来的对于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潜在的数据风险问题可能就不会那么多、不会那么严重了。因为征信体系能够解决非常关键核心的金融可获得的问题,可以解决老赖寸步难行的问题,它是社会基础设施,是所有机构都能用的,而非只有个别企业能用。现在市场上有一些个别的生态体系,只能为个别的企业所用,并没有惠及大众。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要建社会基础设施,惠及大众,最终打造一个非常健康的、非常可持续的生态体系,而不是仅仅个别几棵参天大树,底下寸草不生,这不是我们希望的。

以财富管理为例,财富管理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但实际上,中国与欧美市场在资产配置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我们开始步入老龄社会,很多人步入了老龄期,有严重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我们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都要强起来才可以;但与此同时,广大的受众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资产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在一些根本性的信用逻辑、投资逻辑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够进一步的与国际接轨,对此还是很有帮助的。

经济观察网:通过母基金解决传统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为中国科技创新带来一些机会,这方面您有什么见解?

唐宁:我觉得母基金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够让所谓创一代、富一代去参与新经济的形式。我们的客户画像主要是传统经济的赢家,这些高净值、超高净值人士大多数从事房地产、制造业、进出口等,他们特别愿意拥抱新经济,他们知道科技变革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希望成为新经济的一部分。但除了把自己的企业搞好数字化转型之外,也有很多愿意去了解,如何能够通过投资的方式去参与到新经济。

但如果他们自己去投一家高科技企业或一个高科技企业的基金,这个风险太高了,他们无法识别到底某个领域谁是最牛的基金,某个行当谁是最牛的企业,而且在权益类投资、一级市场投资,“二八”效应、“一九”效应是非常非常明显的。10%的机构赚90%的钱,就意味着90%的投资人没钱可赚。这跟过去一些银行理财可不一样,过去可能能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回报率,但现在是权益类投资的时代,很可能毫无回报可言。在此情况下,要把高风险但回报率高的投资做好,一定要做好风险分散,母基金就是在做这件事。

我总讲,投一个企业等于赌的是某个武林门派的一个高手,投一只基金等于赌的是某个武林门派,用母基金的方式就拥有整个武林了,因为母基金投的是各门各派、而且都是高手。当然也要做正确的选择,也会投到不善于做母基金的投资。通过母基金这个形式可以把传统经济之中的赢家所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与新经济的明日之星对于长期资本的渴望二者进行有效对接。其中,需要财富管理机构和母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做好投资者教育,必须要让投资者认识到这是十年磨一剑的事,不可能有短期速成的。我们会问投资者,你们创业时花了多长时间?有人说12年、有人说14年。既然是这样,你们现在投年轻一代去创业,成就千里马、独角兽也需要十年的时间,你们愿意不愿意?一旦这样类比,他们就能更清楚看待这个事情。这是视角问题。

母基金是一个生态体系之中非常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各方都有利。第一,传统经济的赢家投资于新经济,能够产生风险可控、回报可期的投资结果;第二,投资者可以学习新经济之中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案例;第三,高成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资本;第四,基金本身能够获得长期的资金支持。

经济观察网: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从目前注册过会的情况来看,芯片企业备受青睐。是否能因此判断科创板企业的产业构成?您对科创板的未来有何期待?

唐宁:我想科创板是中国走向科技驱动、创新驱动的经济体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各种举措。我给投资者的建议是不要高估它的短期效应,但是更不要低估它的长期效应。如果过高估计了它的短期效应,可能带来炒作,其实是很不健康的。过于低估长期效应,可能炒作失败之后反而又灰心丧气、一棒子打死,我觉得都不行。一个经济体往高门槛、高含金量走是大势所趋,中国泛泛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里讲求的是垂直、细分、前沿、专业,我觉得这些是关键词,咱们抓住历史机遇,科创板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