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GDP同比增6.3% 五位专家把脉经济运行走势

黄蕾2019-07-15 20:0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7月15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总体来看,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6.3%,国内生产总值450933亿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长5.8%,第三产业增长7.0%。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在优化调整。总的特点包括三次产业持续发展、“三架马车”平稳运行、三大民生表现较好、三个结构继续优化。

那么从各细分数据上看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有何特点,在中新社举办的国是论坛“2019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王军:下半年我国经济可能在低位企稳 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酝酿积累

“稳中有降,温和放缓,符合预期,落在区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如是总结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他指出,结合一二季度的情况,从GDP增速上看,一季度6.4%的增速略微超预期,也预示着下半年稳增长的压力比较大。对于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王军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有可能在年初所确定增长区间的下沿企稳。具体来说,他认为三季度可能落在6.1%-6.2%的窄区间里,对反弹不宜期待过高。不过其也指出,下半年无需过度悲观,需要看见我国经济运行当中一些积极因素正在酝酿和积累,特别是在结构调整方面,在质量改善和提升方面,亮点都比较突出。

王军表示,从供需两端数据来看,是呈现同步放缓趋势的。一方面从产业结构,即供给端来讲,工业、农业、服务业基本上增速比去年同期都有放缓;另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投资、消费、进出口也有放缓,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展现出足够的韧性。

数据上来看,2019年上半年,我国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4%,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8%,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9%,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9%。

王军指出,在关注增速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结构和质量上的改善优化,更应该关注我国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变化,这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把就业优先的政策上升到了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样的高度来对待;而且在“六稳”政策中,第一条就是稳就业。不过其也指出,总的来说,一方面就业形势是总体平稳的,另一方面有些结构性的矛盾和压力需要关注,比如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接近830万。

张学诞:减税降费初见成效,稳预期取得较好效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诞从减税降费效果的角度来解读我国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他认为从数据上反映,我国减税降费的效应初步显现,稳定了预期,也提振了市场信心。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8930亿元,其中新增减税8168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762亿元。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对减税降费的获得感还是比较好的。而且从6月份的数据来看,1-6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有所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速最近两个月也是小幅回升,说明一方面政策已经在产生作用,另一方面,预计下半年包括减税降费在内的政策效果可能会继续显现。

张学诞表示,从企业角度看,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之前的16%降低至1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此前的10%降低至9%,“减税降费,稳定了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减税降费是放水养鱼,激发了市场活力。”

从个人角度看,个税起征点调高、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使居民的收入增加。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1-4月个人所得税改革新增减税2143亿元,累计人均减税1026元。“老百姓手头有了钱,就可以用于消费,消费又进一步提振了经济。”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比经济增速高0.2个百分点,其中便有减税因素推动。

谈及减税降费后的财政可持续问题,张学诞认为,要针对财政困难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减税降费落实、落地。

谭雅玲:产业发展需均衡,服务实体要落到实处

“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是产业生根,行业开发,因此产业之间落差不宜过大,要均衡发展。”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她认为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讨论清楚经济的本质,即产业生根和落地问题。她认为农业、工业、服务业需均衡发展,增速也应与其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相匹配。

谭雅玲表示在走访一些小微企业时发现,降税的好处还没有完全覆盖成本上升的压力,因此她认为服务小微企业还需要一些配套的措施,真正从企业角度去考虑现实问题,把服务小微真正落到实处。她也指出中国企业拼劲十足,“在走访我国南方不少城市过程中,当地出口型企业面对国际压力,还在努力拼搏,稳出口,这对中国经济稳定起到很好支撑作用。”上半年,我国实现出口79521亿元,增长6.1%。

从专业角度,她认为在我国的外资开放过程中,开放是必要的,但是开放后的管理和自身水平的提高也是非常关键的。“外资是集团作战,中资是游击战术,我们的股市、股民、内在要素应该怎么应对外资的进入,一定不能忽略内在的教育和强化,只顾高兴看见外资的钱来了,我觉得这里的风险需要关注。”同时,她认为我国银行间的外汇市场较为缺少市场规律和真知灼见的发现,“只是随着政策在走,银行怎么为实体服务,怎么为外贸服务,是亟待厘清的。”

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她认为从市场的角度去评估汇率会更好一些,下半年的当务之急是论证清楚“破7是好事还是坏事”。

顾云昌:房地产情况总体平稳,房企融资难度上升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投资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609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57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0698亿元,增长5.6%,增速与一季度持平。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认为房地产情况总体平稳,符合预期。他指出房地产市场有两个销售,一是土地的销售,一是房屋的销售。老百姓关心的是房屋的销售和销售价格。从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来看,销售面积是同比减少的,销售额是同比增幅下降,可以看出房价还是有所上涨。

数据显示上半年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27.5%,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增长了10.9%。“政府卖不动地,开发商卖不动房,为何投资高企?这和去年卖地多有关系,大量购置土地在今年进入开发投资阶段。”顾云昌指出。

对比近几年的销售面积情况,顾云昌指出销售面积2016年上升最快,为22.5%,2017年上升7.7%,2018年销售面积增长1.3%,今年上半年是下降1.8%。基于此,他的预期是2019年总体房屋销售面积不太可能超越去年,销售面积整体是下降的,符合房地产发展的周期,也和宏观经济及调控政策相关。

顾云昌认为房地产的降杠杆和稳杠杆力度还在加大。总体上来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在收紧,“对于前二十强的企业基本上都能贷到款,中小企业则很难。”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在上升,“现在上市公司在外面发债都要10%-12%的成本。”顾云昌表示很多企业反馈明显感到整个市场环境的严峻,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严峻。“所以今年以来兼并的情况很多,上市公司为了保证资金链,甚至于出让土地来保证自己的资金链不要断掉,现在资金类问题成为大问题,所以大家买房,买地也比较保守,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土地销售面积下降的原因。”

顾云昌特别提到自己对于房地产中康养文旅产业发展的思考。他指出,目前很多开发商在抓紧转型,而转型内容在目前的统计报表中并不能全部表现出来。在产业地产投资中,很多开发商是以产业之名行地产之实,以产业地产的名义低价拿地,获得一定数量配套的住宅用地。“运转模式依然是卖房子的模式,这种模式会造成将来所谓的文旅地产,康养地产出现偏差。这个方面大家都在转型寻找方向。真正的康养地产,文旅地产,运营更重要。”

来有为:居民服务消费呈现新特征、新趋势

数据上来看,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在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49.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认为我国服务消费呈现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

一是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旅游消费、餐饮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信息消费、教育培训消费等服务类消费成为消费持续扩张的重要带动力量,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成为新兴消费亮点,消费结构日益升级。

二是线上服务消费增速普遍高于线下服务消费增速,网络订餐、在线旅游、移动支付等服务类网络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三是涌现出一些新兴服务消费领域,带动服务消费增长,促进了社会就业。

四是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将互联网和生活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带动服务消费增长,成为发展服务业和促进消费的新动能。

1-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1%,增速比1-4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5%、12.3%和12.0%,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2.4、2.2和1.9个百分点,保持较快增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银行、上市公司、证券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