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举牌!格力集团举牌长园集团且表态有意继续增持,长园集团应声涨停

李华清2019-08-07 11:59

(图片来源:壹图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格力集团与长园集团的“联姻”还在继续。

8月6日晚间,长园集团公告股东权益变动情况,公告显示,格力集团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金投”)和一家全资孙公司(珠海保税区金诺信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诺信”)合计持有长园集团5.0000014%的股本,达到举牌线,格力集团有意在未来的12个月内继续增持长园集团。8月7日,长园集团涨停。

相似的涨停场景前不久刚在长园集团身上上演过一次。5月29日晚间,长园集团披露公司的前十大股东,格力金投和金诺信在列,当时格力集团通过这两家公司持有长园集团4.96%的股份。5月30日,长园集团涨停。

增持行动

从长园集团公告的信息来看,格力金投和金诺信对长园集团的入股,最早发生在2018年3月14日,交易方式全部都是集中竞价。

从2018年3月14日到2018年4月12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金诺信买进长园集团18,490,188股,交易均价在16.8元到17元之间,此后截至目前,金诺信对长园集团的持股数保持不变。

从2018年4月3日到2018年4月12日,格力金投买进长园集团8,704,168股,交易均价也在16.8元到17元之间,接着维持现状一年左右。2019年4月26日,同一天内,格力金投以6.77元的均价买进长园集团股票,也以6.81元的均价卖出部分长园集团股票。此后在2019年4月29日、5月7日和8月6日,格力金投均买进长园集团股票。

目前,格力金投和金诺信合计持有长园集团66,183,356 股,占长园集团股本的5.0000014%。自2014年长园集团原实控人撤出后,长园集团一直股权分散,没有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目前第一大股东为山东科兴药业有限公司,占股7.8135%。

长园集团披露,格力金投和金诺信在未来的12个月内会将根据证券市场整体状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5元/股至7元/股的价格区间增持长园集团3%~5%的股份。如果长园集团目前的第一大股东在未来没有增持计划且格力集团增持成功的话,格力集团将以不低于8%的股份成为长园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长园集团提示,格力金投和金诺信对长园集团未来12个月的增持计划还需审批,毕竟格力集团由珠海市国资委百分百控股。而按照格力金投和金诺信的增持计划,即使增持5%,也不会控股长园集团。

“增持计划不以谋求实际控制权为目的。”长园集团在公告中写道。

早有预谋

梳理一下格力集团与长园集团之间的往事,格力集团可谓相当看好长园集团。2018年5月时,格力集团曾给长园集团发送要约收购函,打算以19.8元每股的价格收购长园集团不超过20%的股权,但该收购计划被珠海市国资委叫停。

此前,外界普遍认为,是由于格力集团直接入股长园集团的计划搁浅,格力集团只得另辟他径,通过全资子公司和全资孙公司的方式入股。但从长园集团披露格力金投和金诺信入股长园集团的时间线来看,这两家公司在格力集团给长园集团发送要约收购函以前,就已经悄悄买进长园集团股份。

从2018年到现在,格力集团对外公布入股长园集团的原因一直言简意赅:“看好长园集团未来的发展前景。”

但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长园集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长园集团的内控却相当混乱:子公司智能工厂项目造假、子公司原管理层截留政府补贴、子公司原管理层通过虚假合同虚增业绩、子公司存货账目与实际不符、子公司重复确认收入等问题。长园集团子公司的财务问题可以追溯到2016年,一直到2018年下半年才被上市公司发现。

长园集团的战略也多变。长园集团很早涉足电网业务,后来看好电动汽车相关材料,在2014年收购了长园华盛。但现任高管称要从多元化转变为“一主一辅”,主的是新开拓的智能装备和原有的电网业务,辅的是电动汽车相关材料,2019年1月长园集团转让长园华盛80%股权,造成投资损失3亿元。

目前长园集团尚未披露2019年半年报,但2019年一季报显示,总资产相对2018年底减少10%左右,营收同比下滑10.17%,净利润同比下滑18.73%。

从业务协同角度看,格力集团的产业包括制造业、金融投资、建设投资、建筑安装、海岛旅游业,能跟长园集团产生协同效果甚小。

8月7日,经济观察网记者致电格力集团询问投资长园集团的考量,格力集团方面称:“以公告为准。”

2018年下半年,长园集团因子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股价大幅跳水。不过自2019年以来,股价上涨了30.36%,有所回暖。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记者
关注华南地区龙头企业,重点关注制造、教育、科技、文娱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