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蔡军: 全国性高血压专病联盟成立这两年

田进2019-08-15 16:33

(图片来源:壹图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2017年11月25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发起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以下简称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高血压专病医联体诞生。

如今,两年过去,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建设进展如何,期间面临着哪些难题,又产生怎样的影响?8月9日,针对以上疑问,在2019中国高血压大会期间,经济观察网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蔡军。

经济观察网:可否介绍一下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建设的最新情况?

蔡军:当初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高血压专病联盟,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医联体的建设,一是把高血压学科的建设、高血压的标准化能够向前推动,二是通过高血压医联体,能够把基层医生的培训做好,三是能够通过医联体把慢性病管好。最终形成一个包括医生的培训、患者的健康教育等围绕高血压的整合性体系。

2017年11月25号启动之后,现在已经在所有省份成立了高血压专病医联体省中心,大概建立了36家。全国300个地市级的分中心,目前已经成立了大概200家,还有剩下来的100个地市也正在以点代面的推动。医联体以培训为核心,比如说成立一个地市级高血压专门医联体,我们会邀请地市级医院的相关医生,包括县一级的医生、基层的医生来一起参加医联体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培训。

高血压专病医联体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县域级的高血压慢病管理系统,以最大的慢病高血压为抓手,把整个基层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慢病一起管理好。

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比如绝大多数地区对于参加医联体很积极,但是个别地方对医联体的重要性与意义不是特别理解,因此对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建设的力度与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再一方面就是经费的问题。因为高血压专病医联体项目从国家和地方政府方面拿到的资源还是很少,但是从要承担的工作量与社会责任方面而言,经费上还存在着紧缺的问题。因此希望下一步,能够从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处得到更多的支持。

经济观察网: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建设对高血压药品采购的影响?

蔡军:我们成立医联体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相对比较简单、比较规范的高血压用药方案或用药推荐,我们希望能够优先选择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和“4+7”批量采购的药品,比如我们北京阜外医院使用的华海药业的厄贝沙坦、氯沙坦,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以较低价格采用。

一致性评价作为药品质量上的一个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的仿制药企众多,但哪些仿制药能够达到接近原研药的水平就需要有一个政策方面的强制性认证体系,一致性评价便是此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4+7”集采之前,在医生选择用药方面,对于国产和进口的药没有太大的倾向性。但现在国家要求医院同一类品种药品60%以上需使用国产的、通过“4+7”批量采购的,那么在医生用药方面肯定会有导向性。

目前数据显示,通过“4+7”集采的药品的价格相比原来的价格平均下降50%。一方面,对于医保资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另一方面,对于患者而言,能通过一半的价格获得基本上等同于原研药的国产药品,减少了患者个人支付的负担,提升患者的治疗率,从而提升高血压的达标率。

目前,阜外医院也按照北京市卫健委的要求,积极在落实和推动“4+7”集采的工作。北京市“4+7”集采试点工作是放在宣武医院和北京三医院进行的,阜外医院算是第二批集体加入的。

经济观察网:目前,高血压的诊治还面临哪些难题?

蔡军:高血压疾病还面临着人才缺乏难题。当前,中国高血压患病数近三个亿,但基层能够承担起高血压慢病管理、高血压诊疗的医生数量,包括全科医生的数量都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机构的责权利,让基层医生有更大的动力,并能够让他们去做好高血压慢病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更多的基层人才,包括全科医师的体系需要重新建立起来,在基层的慢病防控和诊疗上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上两方面工作,政策层面也在不断助推,但要见到明显的效果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

对于三级甲等医院,他们在人才的系统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中国庞大的三亿高血压、一亿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不能指责三级甲等医院去完成如此庞大的管理工作。基层应该是慢性病管理的主战场,所以最终解决此问题还是应该培养基层医生、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这需要政府在提升基层医生待遇、提高职业成就感上等方面不断努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