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版垃圾分类条例正式实施!专家:让“子弹”先飞一会

董瑞强2019-08-15 16:51

(图片来源:壹图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8月15日上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修改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发布会,从今日(15日)起,新版《条例》正式施行。这意味着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也和上海等其它大城市一样步入了强制时代。

消息刚一出,一位长期关注并研究垃圾分类问题的专家就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还是有不少新亮点的,没有“干湿垃圾”之分,而是分“易腐垃圾”,新增“信用处罚”的规定,这都是一个进步。不过,新条例刚开始实施,到底效果如何,需要先让“子弹”飞一会。

6 月份各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正确率情况——来源杭州市城管局

6 月份各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正确率情况——来源杭州市城管局

经济观察网记者注意到,杭州新《条例》中仍是“四分法”,即有害垃圾(红桶)、可回收物(蓝桶)、易腐垃圾(绿桶)和其他垃圾(黄桶)四类。其中将杭州市民叫了四年之久的“餐厨垃圾”改为了“易腐垃圾”。所谓易腐垃圾是指餐饮经营者、单位食堂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餐厨废弃物,居民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和集贸市场产生的有机垃圾等,包括但不限于剩菜剩饭、果皮、菜叶、茶叶渣、绿植、鱼虾等。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分类的名称直接影响到分类行为,通俗易懂的分类标准能提高老百姓的配合度,增强法规实施效果。“易腐垃圾”从性质角度对垃圾进行命名,更易理解和操作,与后端处置匹配度也更高。

杭州市容环境卫生保障中心分类指导科科长曹勐琦在发布会上说,改为“易腐垃圾”是为了与国家、省相关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保持一致,统一分类规范。“易腐垃圾”的表述也更加准确易懂,便于市民区分。

对于网上热议小龙虾究竟怎么分这一灵魂的拷问,曹勐琦也作出说明:小龙虾不管是小龙虾壳、小龙虾肉、小龙虾虾黄、小龙虾头,统统都是易腐垃圾。海鲜的贝壳类、硬蟹壳、骨头类等硬的、大的是其他垃圾;软的、碎的、小的是易腐垃圾。杭州并不会强制执行所有易腐垃圾都要破袋,破袋处理只是一个收集方式,更多的是培养居民习惯。

杭州一家再生资源“互联网+回收”平台的负责人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说,“以前我们主要是干湿两分,干垃圾可以直接回收再利用,我们把收集上来的干垃圾全部分类分好后再打包销售,利用率能达到98%以上。今后杭州虽没有干湿垃圾之分,但对我们的业务影响也不会很大。”

为了便于市民做好分类,杭州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市城管局已制作完成一系列科普类生活垃圾分类手册和市民见面,城管联合科技公司开发的垃圾分类智能小程序也会帮助大家分类,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快速识别垃圾。

1

杭州市6月份垃圾分类红榜小区

与其它城市相比,杭州市新修改的《条例》也进一步加大了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其中处罚有新看点。

杭州新《条例》规定,对乱丢垃圾、丢错垃圾的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单位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比较突出的是对管理责任人的处罚,对于物业、居委会等投放管理责任人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上升至5000元以上至30000元以下罚款;对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3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的同时,杭州新《条例》还增加了一条“信用处罚”,即信用惩戒手段,将违反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依照《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应当作为不良信息的,依法记入有关个人、单位的信用档案。不过,这必须要被行政处罚才算,而不是当场被抓到就记入信用档案。这项规定与银行征信并非同一概念。

杭州市6月份垃圾分类黑榜小区

杭州市6月份垃圾分类黑榜小区

曹勐琦坦言,在目前情况下,不分类已是一种违法行为,往后执法力度只会越来越强。不能仅只靠宣传,要宣传和执法并重。但如何加大执法力度,目前还在研究当中。从2015年12月1日出台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垃圾不分类就是违反条例的行为。

此外,在大件垃圾投放方面,杭州新版《条例》也有所调整,此前要求预约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或者是个体回收人员上门收集,现在改为了实行定时定点收集运输,具体收集运输时间和地点由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告。

经济观察网记者从杭州市城管局获悉,今年6月份,杭州市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专项检查生活小区共141个,全市平均得分69.84分,其中,萧山区、拱墅区、江干区得分位居前三。

一位长期研究垃圾分类问题的专家向经济观察网介绍,据相关部门初步调查结果,杭州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90%,但真正执行率仅30%,接下来仍任重道远。

在他看来,“生活垃圾分类并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一场利益的博弈,如果不上升到改革层面,产业链不建好,只是紧盯着居民,意义都不是很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程会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强制垃圾分类和入法,是一个倒逼机制。分类不是目的,只是一个手段,分类目的是要分类处置做到减量化,从前端的减量化到末端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从分类投放到分类运输,再到分类处置,这是全链条的分类,每个环节都要处理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记者
关注国家工业、环保领域产业政策,重点关注钢铁行业、电商、环保、新能源、高端智库等相关方向。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