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产能半年只用了6万 合资车企如何“变现”空置产能?

周菊2019-08-16 09:56

(图片来源:壹图网)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菊 “二工厂虽未排产,但并没有出售的计划,网上的信息是错的。”对于近期传得沸沸扬扬的神龙汽车工厂处置问题,神龙汽车内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不过,对于其武汉一工厂即将被当地政府收储一事,其并未否认,但表示具体的土地出让方式和收益分配并未确定,还在与政府洽谈中。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神龙汽车“内部文件”显示,神龙位于武汉的一工厂将由政府收储,土地性质由工业调整为商业,形成的增值收益由政府与神龙公司各50%,预计可补充现金流49亿元,位于一厂的原有设备和生产将转移至神龙三厂。而武汉二厂则将连同设备一起出售,出售事宜仍在洽谈中。有外媒指出二工厂的买家可能是东风日产或东风本田。

虽然神龙汽车对工厂出售的消息予以否认,但在连年走低的销量影响下,工厂较低的产能利用率是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目前神龙在武汉有三个工厂,其中一工厂产能为30万辆,二工厂为15万辆,三工厂30万辆,位于四川成都的四工厂24万辆,合计产能99万辆。但2018年神龙汽车销量仅为25.3万辆,产能利用率为26%。今年上半年,神龙汽车销量进一步下滑,累计销售仅为6万余辆,利润亏损达到25.32亿元。

事实上,神龙汽车并不是产能利用率偏低的唯一合资车企。去年的数据显示,五家合资车企的产能利用率垫底,均低于50%。分别为北京现代47.9%、东风悦达起亚41.6%、东风雷诺33.3%、神龙汽车25.6%、长安福特23.6%。而根据业内预计,只有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工厂才能健康运营。

面对低产能利用率和持续亏损,多家合资车企在上半年开始了对旗下产能的调整。在调整的的方式上,目前已经出现的有通过为新造车企业或兄弟企业代工进行产能消化、交由当地政府进行土地收储等方式。除此之外,据媒体报道工厂的整体出售也是一些车企考虑的途径之一。

政府的土地收储并非每个企业都能适用,而是要依照政府土地及产业规划的布局需求。不过,对于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合资车企来说,不少老旧厂房面临适应新规划进行关闭或升级的可能。如此次神龙汽车的一工厂的政府收储,公司就表示是为适应城市规划调整的需要。“随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武汉一工厂周边已被居民生活区、商业服务区等包围,因此神龙汽车将优化产能布局,助力武汉市区域规划升级。”上述神龙汽车内部人士表示。此外,北京现代位于顺义的一工厂也以厂房老旧、环保不达标的名义进入关停阶段,何时完成改造尚不清楚。

另一种是被广泛采用的“代工”机制,这在此前主要发生在汽车集团的内部,如DS品牌深圳工厂为长安汽车新车CS85代工,神龙汽车工厂曾为风神及东风本田代工等。近期,新的代工模式开始显现——合资车企为新造车企业代工。今年6月,东风悦达起亚宣布位于盐城的第一工厂为华人运通产品代工。据外媒报道,在此之前企业也曾考虑过将第一工厂进行出售,但最终确定长期出租给合资公司股东悦达集团进行代工。由于避免了产能空置和产权的变更,这种方式被业内视为合资公司产能消化效率最高和可能性最大的一条途径。此前,新造车企业的代工方多为自主品牌,但随着合资车企产能闲置问题突出,业内认为更多合资车企可能会为新造车企业代工。

在上述五家产能利用率最低的五家合资车企中,长安福特和东风雷诺目前未对闲置产能采取处置措施,但其市场表现持续走低,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安福特销量7.5万辆,同比下滑67%。东风雷诺上半年销量则仅为8901辆,同比下滑76%。“我估计也快(对闲置产能进行处理)了,现在工厂的员工一直放假。”一位长安长安福特内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此前,工厂关闭和裁员的传闻已在业内不胫而走。东风雷诺相关人士则表示对产能闲置处理计划并不清楚。

事实上,在汽车行业整体下滑的当下,不仅是合资车企,还有更多的车企陷入运营困难、工厂停产的困境。据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长丰猎豹、金龙汽车西安工厂、众泰汽车重庆工厂、观致汽车常熟工厂、华泰汽车在山东荣成、内蒙古鄂尔多斯、天津及江阴工厂四大生产基地则全部停产,总计停产产能超过100万辆。

伴随工厂停产,车企的裁员降薪消息不断。近日,有媒体报道神龙汽车到2019年底将员工总数将从8000人降至5000人,并在未来三年内降至4000人,但神龙汽车内部人士对此予以否认。“神龙汽车从没有说要裁员,我们将推出的是临时歇工政策。”上述人士表示,根据上述政策,员工可以在2年之内公司产能提升后重新返回岗位。在歇工期间,公司将按照相关法律为员工发放生活费,并提供求职方面的帮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