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防老”:贞节文化的金融逻辑

陈志武2019-08-21 15:09

(图片来源:壹图网)

陈志武/文 不久前,一个父亲对10岁的女儿说:“一个男人要变得高贵,不太容易,他要有成功的事业,要有尊贵的地位,要有足够的钱财,要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而一个女孩要变得高贵则十分简单——她并不一定要有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贵族的教育……她只需做一件事,那就是像花蕾一样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

这位父亲的意思就一个:女人要守住贞节!

奇怪的是:贞节为什么只是针对女性,而不针对男性?如果说传统中国社会总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离了贞节,社会崩溃”,那么,今天社会似乎不再守节,但也没崩溃,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的贞节故事

从西汉的《烈女传》开始,特别是宋代程朱理学之后,以儒家治国的朝代都推出各种烈女、节妇故事,树立榜样,不断强化贞节文化。比如,明清时期,《内训》、《古今烈女传》、《闺范》、《母训》等书,都在宣传贞节观念,让贞节观在民间根深蒂固。

明朝不仅推崇守节,还要求殉节。

皇帝以身作则,宫人殉死是当时的一大特色。上行下效,民间的殉节之风也盛极一时。当时通州有个林氏,17岁出嫁,3年后丈夫病故,林氏想绝食而死,但不便跟公婆说出来。林氏开始每天假装喝水吃饭,终于5天后身体不支,昏倒在地,到那时林氏才向婆婆表示自己想随丈夫而去。婆婆劝说她为了孩子也要活下去。谁知她心意已决,要家人不要将孩子抱来,并强撑着身体到丈夫的灵堂前躺下,这样,饿了21天后终于魂归黄泉。

到了清朝,1656年,清世祖亲自编纂了《内则衍义》,在《守贞章》中提出“守身为女子第一义”,在《殉节章》中提出“妇为夫死,古之大经”,这两句话成为清朝妇女第一要则。康熙年间,蓝鼎元写了一本《女学》,说到女子“可贫可贱,可死可亡,而身不可辱”,又说女子应从一而终,夫死守节,遭到强暴只有以死明志。

除了出书宣传和谕旨规范外,汉代开始实施旌表节妇烈女,只是宋元以前,妇女守节、殉节的现象并不常见,再嫁、改嫁行为相当普遍。历史学者考证,宋代以前官方表彰的节妇烈女总数为357人,宋代为212位,元朝324位。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令旌表节妇,规定:“凡民间寡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岁以后仍不改嫁的人,要旌表门闾,还免除本家差役。结果,明代节妇烈女达到6586人。

到了清代,皇帝们就更是一个比一个看重贞节观念,把旌表标准不断下调。雍正帝上位不久,1723年谕旨规定:“节妇年逾四十而身故,计其守志已逾十五载以上,亦应酌量旌奖。”将贞节牌坊的标准,由明代的守节至少二十年缩短到十五年。后来,道光帝在1824年、同治帝在1871年,分别把旌表标准缩短至十年和六年。结果,清朝旌表的节妇烈女数达到历史新高:78073人,几乎到处是贞洁牌坊了。这一数字足以说明清代把妇女贞节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

贞节观使“养子防老”体系可靠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各朝一代比一代更看重女性贞节?

特别是,不管是守节、殉节的过程中,还是得到朝廷旌表后,当事人妇女只有付出代价、做出牺牲,却不能得到任何好处。

清代学者方苞写过一篇《康烈女传》,康烈女是商人的女儿,许配给了贫家之子张京。不料良缘尚未缔结,人还没有过门,张京就死了。得到此消息后,未过门的康烈女以张家媳妇之名上吊自杀。张家原本是个破落之家,后来因为康烈女而得到官方旌表,使张家在周围乃至京师都出了名。但康烈女已经死了,旌表对她本人没有任何意义。

旌表是做给活人看的,用意是通过具体榜样,尤其是通过官方到处树立贞节牌坊,让周边老百姓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这家那家有过节妇或烈女,不断提示贞节的重要性。

朝廷对节妇烈女的大力表彰,也使那些不节烈者的处境愈来愈恶劣。从宋代至明清,不仅官府,民间对“失贞”女性的惩罚非常严厉,轻者被赶出族门,重者会被沉潭、火烧甚至凌迟处死。

之所以贞节是针对女性,而不是针对丈夫,一方面是男权社会所致,但更重要的是女性会怀孕生子,而男性不能。男性跟别人睡,对方怀孕了还是他的小孩,可是,如果女性跟别人有性关系,怀孕后小孩是谁的就变成大问号。一旦对自己妻子到底怀的是谁的小孩产生怀疑,作丈夫的就开始不愿意抚养妻子生的小孩,小孩长大了也有可能不情愿孝敬母亲的丈夫。如果这种怀疑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那么,老百姓就没有兴趣或热情在“养子防老”体系中做投资,也越来越不相信这个体系的可靠性,整个社会对未来的安全感就会大大下降。

所以,你看到了,在没有金融市场的传统社会里,“养子防老”成了最主要的跨期交换、规避风险的体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儒家用来保证这个体系安全的方式,这个方式定位在父与子的血缘关系上,血亲是“孝道”等各种名分和义务的唯一界定。因此,如果妇女不贞节,整个儒家大厦的根基和建立其上的跨期交换体系就会出现动摇。这是万万使不得的事情!但这是以牺牲、抑制女性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的。

当然,之所以今天对贞节不再重视,或者说今天夫妻关系中对另一方的忠贞要求已基本实现男女平等,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跨期交易需要不再完全靠子女,而是由金融市场取代,也因为信任关系逐步由外部契约建立,不再完全靠血缘决定。

今天的三个要点包括,第一,贞节观念的坚守是“养子防老”体系衍生出的规范之一。跨期交易安排对信任的要求太高,因为交易跨越的时间越长,就越需要防范对方逃跑、违约。由于“你是谁的儿子”这一点是天生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只要儿子是你亲生的,他就跑也跑不掉;辅以“三纲五常”,你就更放心了!第二,之所以贞节只针对妇女,是因为只有女性会怀孕。她的忠贞唯一就至关重要,这是儒家体系的基础。这解释了汉朝以来对贞节观的热衷。第三,对女性的“三从四德”要求也是同理。关键在于原来没有金融市场。有了外部金融市场后,这些要求就不再必要。

(本文为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讲座文本)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耶鲁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