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节能中心建立节能推广基地:中国全社会节能工作持续推进,“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实现节能6.9亿吨煤

李紫宸2019-08-23 18:59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紫宸 8月18日,在刚刚建成开馆的国家节能中心节能技术宣传推广基地,包括恒亦明(重庆)科技有限公司、福州鹏飞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弘研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在内的首批11家签署了签署了入驻协议和诚信承诺。

这是国内首家规模化节能技术宣传推广基地。根据经济观察网了解,该基地主要作为供需对接平台,展示节能入驻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用能单位则可在基地一站式采购所需要的产品服务。

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当天介绍,基地主要功能是政策宣传、展览展示、项目对接、交流洽谈、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等,将入驻的先进技术有针对性地推介给需求方,促进达成项目对接成果。

在此之前,国家节能中心就制订了《国家节能中心节能技术宣传推广基地入驻暂行管理办法》,其中确立了入驻企业自我声明制度,要求申请入驻的企业做出诚信自我声明,入驻企业单位对入驻基地的技术或产品、服务全权负责,严格履行签署的相关合同和协议,对客户和社会负责。

过去数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节能方面的巨大任务和挑战。国家发改委2008年下设直属事业单位国家节能中心,作为政府实施节能管理的技术支持机构。国家节能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即为开展节能工作,促进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协助政府部门推进节能工作,配合国家节能主管部门实施重大节能举措;承担节能政策、法规、规划及管理制度等研究任务;组织开展节能技术、产品和新机制推广;开展节能宣传、培训及信息传播、咨询服务,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近年,节能作为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在各行各业以及公共机构普遍展开。以工业领域为例,近年工信部积极推进节能工作进展。2016年7月,工信部引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工业能源消耗增速减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部分重化工业能源消耗出现拐点,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接近峰值,绿色低碳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稳步上升;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基本普及,钢铁、水泥、造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高风险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产品大幅增长,电动汽车及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技术装备制造水平显著提升,节能环保装备、产品与服务等绿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绿色设计与评价得到广泛应用,建立百家绿色示范园区和千家绿色示范工厂,推广普及万种绿色产品,主要产业初步形成绿色供应链。

根据上述文件,“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节能量6.9亿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工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大范围示范推广,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进机制初步建立。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约70亿吨、再生资源12亿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万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费维扬教授在当天签约仪式上介绍,目前,中国火电、钢铁、乙烯、合成氨、水泥等重要工业领域,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在公共领域,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为341.57千克标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19.29千克标准煤,人均用水量为23.04吨,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7.87%、6.13%、9.11%。“十三五”以来,全国公共机构开展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达2200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系统面积达947万平方米,改造空调通风系统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数据中心338个、燃煤锅炉1万余台;累计创建3608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副司长宋春阳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表示,公共机构是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领域。多年来,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公共机构人均能耗、单位面积能耗等均大幅下降,但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节能技术产品的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畅,节能技术产品的应用推广存在不小的障碍,而用能单位在获取和选择先进节能技术的时候也面临一定困难。国家节能中心利用社会资本指导建设这个基地,有助于推动解决这些困难,对节能技术宣传推广来说是一种新的模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资深记者
长期跟踪工业、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动态,重点关注钢铁、能源、通信等相关产业,相关领域上市公司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