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奔9年再推新服务 这家流水破400亿的公司做对了什么?

李静2019-08-25 15:41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 超过8万个教育培训品牌,1万多所中小学使用其产品和服务,交易流水突破400亿元,这是校宝在线在过去几年经营发展中交出的成绩单。

校宝在线方面称,截至今年8月,已经实现全国15%的培训机构都在使用其产品,超过30%的高端国际化学校使用它的智慧校园系统。

2010年创建,2014年放弃toC转型toB(服务培训机构、学校),营收从100.41万、480万到实现千万元,这家教育产业服务平台在过去5年做对了什么?

校宝在线CEO张以弛回答经济观察网时表示,一是,对产业互联网趋势的判断没有发生偏差;二是,得益于互联网的熏陶。机构和学校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转变,他们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开放,在与外界接触中,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你在说什么,回去后调整学校的运营管理。这些变化在2014年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校宝在线近几年业务的增长,从最初服务1千家教育品牌发展到现在8万家都在侧面印证这一结论。

以SaaS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为入口,面向更广泛的教育组织,通过后续定制化服务实现更为可观的价值是这家为K12全日制学校定制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平台作出的选择。与此同时,这一选择也帮助其抵御了目前教育产业单个教育工具类产品对用户价值低,难以变现的难题。

张以弛认为,教育市场大而分散的特质决定了即使是头部企业在这个行业所占份额也仅是冰山一角,无论在内容采购、保险购买、师资配置上体量的限制会导致教育培训机构没有议价能力。解决的办法是,连通上下游,以聚合平台形成规模,再让规模带来溢价,最终用平台在各个环节中为机构定制供应链。

以产业互联网的思路服务教育企业,是张以弛和他的团队在2014那年后对其公司的定位和主张。尽管,在选择之初,单项教育信息化产品和题库类产品应用已经摆满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桌面,但在一些诸如:招生、管理、运营、收费等连接着一个组织效率的关键环节上还缺乏相应的系统和服务,正是这些缺口和机会,让校宝在线和张以弛找到了切入口。

8月24日,校宝在线再次发布了面向全日制学校的升级版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校宝智慧校园Plus版。

这一服务系统主要为应对开学季来临,学校要完成家长信息收集、分寝、选课排课等繁杂耗时的基础工作。它通过智能算法优化,打造 “1人1小时”的新学校管理模式,即排课、学杂费收缴管理、寝室安排等各项教务工作均可以在上面操作——每个环节只需要1位老师花1小时即可完成。

校宝在线学校事业部总经理邹依依表示,校宝智慧校园Plus版不仅是一个服务系统,更是校宝作为教育产业服务平台的重要载体。

在对1万多所全日制学校的运营情况调研后,校宝在线的工作人员发现,一所1000名学生的学校要完成信息收集、餐费充值、登记保险、收暑假作业等基础工作累计需要耗费耗时312个小时。教育监管政策的不断细化,新高考改革、素质教育等教育趋势的快速升级,也为学校管理的压力和难度与日俱增,而校宝智慧校园Plus版则可以让这些繁琐的教务工作变得更快。

1个环节只需1个人,最多1小时就能完成。邹依依说:“这背后是基于云端部署、用户画像和运营画像沉淀等技术基础的支撑,更有遗传算法,离散优化算法等领先AI及DT技术的驱动。”

目前,这一智慧校园的Plus版,已经覆盖学生在校的全生命周期和学校管理的全业务流程,主要针对不同全日制学校(国际化学校、民办校、公办校等)个性化管理运营需求,在开源、节流、提效等方面提供定期升级迭代的服务。

艾瑞最新发布的《润物有声III 2019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全瞻》显示了这样的趋势,互联网正引领改变着教育行业千亿级的市场刚需:在人工智能赋能、在线教育刚需化以及资本追捧的推动下,新载体、新模式层出不穷,整个教育市场呈现大市场、大机会、大竞争、大资本、大创新和大融合的深度姿态。

为应对这样的趋势,校宝智慧校园Plus版也从单一的信息化服务产品升级为教育服务的产业平台入口。目前,这一系统已经接入超20家第三方服务平台,包括希沃、天波、旷视科技等优质硬件供应商,以及浦发银行、蚂蚁金服等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学校提供全维度的增值服务。

“以产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教育,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而校宝则希望通过服务和技术,成为教育的‘服务中台’。”据邹依依介绍,在学校端,校宝智慧校园用信息化改造和产业化服务助力学校转型,覆盖学校管理全流程和学生的校内校外,带动学校体制改革,承接学生、老师、家长的不同需求。在供给端,校宝在线将通过其平台优势,对教育产业供应链优质资源的重构与整合,将硬件设备、第三方服务如支付、保险、游学等服务接入学校,并且通过对数据、技术、流量等触点赋能全日制教育,激发更多增值服务选项,对接教育产业升级需求。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