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调整年金险评估利率水平 还能买到预定利率为4.025%的年金险吗?

姜鑫2019-08-30 19:20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市场上可能很难再看到预定利率为4.025%的年金险了,与此同时,保险行业还将增提1200亿元的责任准备金。

8月30日,银保监会在官网下发了《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拟对部分险种的评估利率水平进行调整。

据了解,《通知》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首先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设立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研究讨论评估利率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其次是优化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基于对市场利率未来走势、行业投资收益率等因素,适时调整评估利率水平。最为重要的是,调整部分险种的评估利率水平。

银保监表示,对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签发的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长期年金,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年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年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其他险种的评估利率要求维持不变。

市场将难见高演示利率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意味着不少公司开门红主打的演示利率为4.025%的年金险产品将受到影响。

该如何理解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呢?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是计算寿险法定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基础,保险公司采用的评估利率不能高于监管规定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利息率和该产品厘定保险费做采用的预定利息率的最低值。“一般来说,预定利率不能高于评估利率,评估利率的下调,也意味着预定利率的下降,”一位保险从业人士分析认为,监管应该不会再批4.025%预定利率产品。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4.025%的预定利率,是备案类保险年金产品的预定利率的上限,始自2013年8月普通型寿险产品费改。

此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2.5%的规定已执行了14年,已经低于不少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监管放开这一定价限制,同时收紧准备金评估利率:对备案类的普通寿险产品设定了预定利率最高3.5%的上限,而对普通型养老年金或保险期间为10年及以上的其它普通型年金,给予了可上浮至1.15倍的差别化政策,也就是养老年金或10年期以上的年金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可以到4.025%。同时规定改革后新签发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保单,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单预定利率和3.5%的小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开门红中,“预定利率4.025%”是不少保险公司的产品卖点,不少公司正是靠这类产品扩大了规模。

有行业数据显示,部分推出4.025%产品的大型、中型险企,在今年开年首周的个险期交保费上均实现大幅增长,增速最高的甚至超过100%。

诚然,拥有股东收益率,还是复利计算,期限还长达10年甚至更长,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此类年金险很有竞争力,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却暗藏利差损风险。

保险行业需增提责任准备金1200亿元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们认为,未来保险业投资端面临一定压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利差损风险,有必要适当下调现行评估利率”,在记者问答中,银保监会表示,从国际经验看,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准备金评估利率的趋势性调整机制,评估利率的确定充分体现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联动,及时反映未来市场的趋势性变化。

对于部分险种评估利率的调整,银保监会称,《通知》中评估利率的调整限于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签发的普通型养老年金或保险期间为10年及以上的其它普通型年金保单,其他险种的评估利率要求维持不变,这将促进全行业进一步加大身故、健康、意外等风险保障类产品发展力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保障需求;同时,经测算,人身保险业为此需要增提责任准备金1200亿元,占责任准备金余额中的1%,有利于全行业更好地履行未来保险赔付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

“负债端压力增加,中小保险公司压力会大一些”,一位中型险企高管如是表示。

“评估利率下降,责任准备金会相应增加,可能会对利润造成一定的挤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看来,上述措施有助于防范利差损风险。“在转型与竞争的双重压力之下,部分公司通过提高预定利率降低产品定价的长期年金产品获取保费收入,在长期利率下行背景下有可能带来利差损风险。而且,由于长期保障和养老年金产品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高承诺利率变得更加隐蔽,进一步掩盖了将来可能出现的利差损和风险。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可以增加已有存量业务的责任准备金,应对可能存在的利差损风险。同时,评估利率会影响到定价的预定利率,未来新产品的预定利率也会下调,增量业务的利差损风险会大大降低。对利差损风险的风范有助于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朱俊生还称,预定利率将下降,在同等情况下保险产品价格将可能会有所提高,将对行业保费收入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行业要基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大转型力度,发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