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调查报告:中国广告市场整体下滑8.8%,大中型企业广告投放增加

李晓丹2019-08-30 20:45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2019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整体下滑8.8%、快速消费品市场增速达到5.4%、中老年人仍然是电视收视市场的主力军;于此同时,在小型企业压缩全媒体广告投放的同时,中大型企业的广告投放则有所增长。

这是市场研究公司央视市场研究(CTR),在8月30日发布中国媒体市场、广告市场以及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报告,给出的数据和判断。

CTR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传媒呈现出“展示型媒体”、“社交型媒体”和“智能型媒体”协同互补的多元格局;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动本体、改存量、一体化融合”的深化阶段,逐渐涉及机构重组、部门重建、人员重制等关键攻坚问题;传播视频化正在成为媒体进化的主流方向,国内外各种媒介不约而同大量投入视频业务;中国广告市场上半年刊例花费同比下滑8.8%,创下新低,广告花费前十大行业中,有八个行业出现下滑,与去年同期八个行业上涨的局面相差甚远,中国广告市场进入VUCA时代;中国快消品市场上半年增速为5.4%,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同时也呈现出了实体渠道疲软,市场冷暖不均、局部繁荣的状况。

CTR执行董事、总经理,CTR媒体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徐立军表示,不管是商业竞争还是媒体竞争,本质上都是要打赢一场时间战,要避免陷入对“新”的崇拜和焦虑。

《中国传媒市场趋势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传媒呈现出“展示型媒体”、“社交型媒体”和“智能型媒体”协同互补的多元格局;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动本体、改存量、一体化融合”的深化阶段,逐渐涉及机构重组、部门重建、人员重制等关键攻坚问题;视频作为用户喜闻乐见的媒体形态,可以最大程度再现真实场景,符合人性化的沟通方式,视频产品呈现爆炸式增长、快速渗透趋势,将成为最重要的流量入口,视频化将成为媒体进化的主流方向;媒体作为社会网络

的重要联结者,天然具有“服务”的基因,通过整合内容、平台、人才等资源,可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内容付费服务是深挖精品内容价值洼地的重要方向,或将引起媒体商业模式的巨变。同时,内容科技也将激发产业化大潮,从UGC到PGC、OGC再到MGC,内容供给侧将形成庞大的生产链条。

CTR总经理助理、个案集群总经理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姜涛认为,2017年中国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已经达到4.3亿,中老年人仍然是电视收视市场的主力军,中老年群体的商业价值不容低估。

《中国广告营销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同比下滑8.8%,达到近四年来的最低点。从今年上半年的广告市场表现可以看出,首先,各级广告主发展不平衡,媒体客户结构更加模糊;其次,互联网行业从爆发式增长步入下半场,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头部的互联网企业减投。此外,数字化媒体蓬勃发展带来了沟通便利也增加了媒体沟通的复杂性,同时消费者关注点多样易变也对营销带来了挑战,品牌营销需要不断地捕捉消费者新的关注点,从而与消费者保持连接。

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广告市场面临的是一个模糊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易变的“VUCA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不论是企业营销还是媒体营销,都应该依托数字化的发展,提高灵活性,并坚持长期主义,拥有耐心和耐力,这是营销在混乱的VUCA时代所需要的核心要义。

CTR总经理助理、媒介智讯总经理CTR媒体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赵梅表示,2019年广告主对行业发展前景比去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但是在小型企业压缩全媒体广告投放的同时,中大型企业的广告投放则有所增长,2018年经营规模在5千万-1亿元大中型企业平均的广告花费上涨了5.4%,经营规模1亿-50亿规模的企业上涨了9.3%。

《中国消费市场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年度增速达到5.4%,相对2018年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CTR分析指出,一方面,市场冷暖不均,高端化持续,品牌竞争白热化;另一面,宏观经济的放缓,人口红利的消失,为实体零售带来严峻的挑战,但也带来更多局部繁荣的

机会。报告还揭示了2019年营销的关键词“个性化下的细分需求”,“社交内容驱动”和“线上线下无界融合”。CTR指出,中国市场中不同圈层不同特征下的消费者个性化的趋势带来了市场细分,新的消费场景和全时段多方位的沟通手段,以及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孕育着营销的重大变局,将给不同规模的品牌带来颠覆性的增长机会。

CTR建议,品牌需要不断切入细分的微场景,满足、激发消费者甚至还未曾意识到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带来新的流量,品牌也需要不间断且跨媒体与消费者互动,进行品牌建设,并利用直播沉浸式购物体验,提供一站式种草拔草的机会。同时品牌也需要和零售商合作,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营造全渠道消费场景。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