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要“凉凉”? 专家:还得改变评价机制

2019-09-24 20:3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 “造成目前大学教授们不愿意给学生授课的原因是,一方面目前高校对教授、副教授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于论文数量以及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教授们每天忙于大量学术会议,寻找科研经费,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一部分人对学生授课不太关注。”北京一所高校副教授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就在昨天(9月2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透露,教育部即将发布新规——在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会被清除教师系列。同时,吴岩还表示,要让学生的毕业和课程难起来,让那些天天睡觉、打游戏、喝大酒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一消息的发布,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为教育顶层规划从之前重视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向微观人才环节发力。

事实上,早在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第五部分17条时即提出“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

但这一高校顽疾——一部分教授不授课或教授挂名学生代课的现象仍长期存在于日常教学中。

上述高校副教授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高校岗位分类被划分为四种:科研型、教学型、科研教学型以及工程实践型,每个岗位对应的考核标准也不同。以最普通的科研型来说,对课时没有硬性要求,教授和副教授们日常主要把精力是放在完成课题数量以及科研任务中。教学型因没有课题、经费压力,主要从事为学生授课和日常教学工作。

“在高校职称评定上,科研型岗位是以论文数量和完成科研重要性作判断,科研型更容易出成果,特别是项目多、经费足的老师在经济收入方面也会大幅赶超教学型老师,造成了高校老师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围绕在——申请课题、找到经费、完成论文、及早出成果的循环中。”

另一方面,高校副教授既是科研的主力也要承担在日常教学中的任务,精力体力面临双重压力。上述高校副教授以他所在的学校为例:“我的岗位主要是从事科研岗,在课时量上的要求是一个学期18周,60课时左右的任务量,如果没有完成,需要延后再补齐。”

“拉经费、参加学术会议,承担教学任务——已经是分身乏术,如果再赶上论文季,辅导一个学生的论文至少要三天的功夫,都来找,精力实在有限。”基于几方面原因,造成了过去高校老师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的客观事实”,上述高校副教授表示。

“建立一流专业,因为它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建立一流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何来一流的学生?”吴岩喊话,未来要努力让“金专”、“金课”、“金师”随处可见。同时淘汰“水专”、“水课”、“水师”,要让学校那些质量不高的专业难以为继,要让不用心教书、只关心自己成长的教师离开教师岗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应看到这一政策的进步之处,即建立起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的问责措施。过去也提到过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但没有相应的问责措施,这次相当于划定了一个底线。但他同时也强调,这距离让大学的“金专”、“金课”、“金师”随处可见还任重道远。

熊丙奇说,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究竟难在哪里?首先难在大学的办学定位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大学之所以重视学术研究,这和当前大学管理、评价体系以及校长任命、考核体系均有关。我国校长实行任命制和任期制,为了在不长的任期中出成果,大学校长显然会选择最能出成果的学术研究领域,因为人才培养在短期中难以显示效果。

“其次难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数量评价,在数量评价中,教学就变为工作量要求。”熊丙奇说,“沿着我国高校的办学定位在考核、评价教师时,强调论文、课题、项目、经费,最近虽然有高校采取分类评价方式,让没有一篇论文的教师也能评教学型教授,但这只是个例。而且将教学演变为工作量评价,只要上多少课时的课即可,至于上得如何,是否花时间进行教学研究,目前的评价体系关注不够”。

熊丙奇认为,连续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将被出列,只是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的第一步,要让所有高校都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需要进一步推进大学管理与评价的全方位改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编辑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