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吾民】报关员王勤:搭上成都对外开放的快车

孟良2019-09-27 14:19

经济观察报 孟良/文 王勤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准确的说是帮助进出口货物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通关。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她需要熟知货物税号和进出口政策,用专业态度与海关等部门打交道。

她曾是上世纪末成都双流机场一名报关员。

199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勤决定离开国有工厂技术员的岗位,为刚刚诞生的儿子,创造更优越的物质条件。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成都的外贸业务也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靠着自学和模仿,只用半年时间,她就从中外合资的嘉里大通空运部门的内务员,转变成一名业务熟练的报关员。

真正的挑战在后面等待着她,回忆起那段岁月,这位职场上干练利落的“老大姐”泣不成声。挑战自己也成就了王勤,她创办的四川捷瑞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从3个人成长为76人的团队,公司也是成都第一家获得A级认证的报关企业。

这个记录至今还在保持,王勤是驻扎在成都铁路口岸时间最长的报关员,熟知什么是国际货物最佳的物流状态,她参与了内陆通关效率追赶沿海城市的过程,见证了内陆城市成都一步一步向世界打开大门。

寻找海运业务

成都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是从1988年获得外贸自主经营权开始的。到了王勤进入报关行业的1998年,成都正在从封闭型的发展模式向开放型模式转变。

这个十年中,成都的外贸总额增长了7倍,大宗出口产品也摆脱了80年代中期只有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品的局面,出现了飞机零配件、电子元器件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但是,作为一个不靠边不沿海的内陆城市,成都的外贸发展水平依然与特大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外贸出口额很少,截至1998年,年出口额上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10家。与中西部其他城市差距明显,以1997年为例,成都外贸出口总额3.5亿美元,而中西部城市外贸出口平均为5.01亿美元。“空运还好,海运基本没有什么业务。”王勤回忆,1999年,她从嘉里大通空运部调到了海运部,进驻设在成都铁路口岸的报关行。

王勤口中的“海运”,实际上是借船出海,成都以及周边城市的货物,通过汽运、江运、铁路运输等方式运抵沿海口岸再出口。当时,依靠这种方式进出口的企业还非常少。

闲不住的她打电话找业务,发现三线建设企业有进口高精尖设备的需求。报关量最大的客户便是东方汽轮机厂,因为该厂进口的零部件庞杂且精细,需要归类合并报税,对于一般的报关员来说,操作困难。而这正是王勤熟悉的,工厂技术员出身的她,对于机械原理和产品知识烂熟于心,可以很快地将一项项业务整理得清晰明白。

她的优势帮她赢得了大量客户的信任。川油广汉宏华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1998年,宏华研制出7000米机械钻井,急于出口并得到美国市场的认可。“钻机出口很麻烦,拆装的零部件一列车都报不完。”王勤说,她与海关工作人员一起去工厂查验,发现工厂真是勤俭节约而且效益为先,“工厂车间的地面都是泥土的”。

不过,宏华的钻机质量过硬,很快打开国外市场,2008年在香港上市,工厂从泥土地面到水泥地面再到自动化门,企业的面貌几年之间就有了大变化。

宝马的挑战

对外贸易不仅让宏华公司尝到了甜头,也让王勤有了创业的念头。2005年,王勤注册成立四川捷瑞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凭借着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公司很快上了道。

进入新世纪,世界500强企业开始进驻西南,成都成为重要一站。德国汽车生产商宝马宣布在成都投建仓库,辐射西部区域,所有用于维修的车辆零配件,都将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运到成都报关,王勤遭遇了职业生涯以来最难啃的骨头。“一开始,我们很荣幸地接手了业务,后来却成为了一段悲伤的经历。”王勤回忆说。

当时铁路口岸报关模式仍然是“纸面交单,集中填报”,王勤购买了很多鱼尾夹,分门别类整理好报关文件,装箱抬到海关大厅输机。上班的时候,填报的人太多,他们就利用下班时间,“占领”填报大厅所有电脑。

最多的一次,他们整理了几千个零件品名,报了400多票报关单,装满了两大纸箱。“我们第一次接体量如此大的项目,完全没有经验。”王勤说,为了赶进度,下了班,其他员工都来帮忙办理宝马项目,每天忙到深夜,没有双休日,所有人都成了“加班狂魔”。

当王勤带领员工加班加点赶制这一批20多个集装箱货物的报关材料时,客户打来电话,下一批30多个集装箱的货物已经起运,正从海上飘过来。

尽管忙到极限,团队的工作却得不到客户宝马方的认可,因为他们是在用沿海的报关效率来要求内陆城市。宝马找来一家上海的报关行代替捷瑞,但对方认为,要求高、工期紧,他们也做不了。

项目还得王勤团队来做,此时的王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王勤泣不成声。三个月后,最艰难的部分顺利完成,期间,没有一名员工辞职。

宝马项目对于她的公司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从宝马项目开始,捷瑞增加客服,专门负责对接货运客户需求;同时,报关流程专业化,制单、检查、报关专人负责,提高报关和清关效率。“专业化分工是被突增的业务量逼出来的。”王勤说。500强企业的进驻,业务的快速增长,推动作为内陆口岸的成都在通关便利化水平方面逐渐追平和沿海城市的差距。在宝马项目之后,成都的通关、清关速度在所有中国口岸评比中稳居第一。

最好的时代

王勤接手宝马项目的那一年,也是成都国际铁路港建好并投入运营的第一年,捷瑞的铁路口岸报关行,跟随海关从成都东站一起搬到了青白江。

到了第三年,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蓉欧快铁”开通,成都成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并据此建立了联系欧洲的新外贸通道。截至今年8月,成都通过中欧班列连接境外的站点拓展至26个。

以前,成都是借道出行、拼船出海,现在,成都通过中欧班列和国际航线,已经成为开放的最前沿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通道枢纽。

2018年,成都外贸出口总额逼近5000亿元,四川省外贸规模迎来历史新高,排位上升至中国中西部第一。

王勤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过境货物的增多。以前捷瑞主要是跟国内的物流企业打交道,客户很固定,现在需要接触全世界的企业,对于业务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成都国际铁路港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迎来了大发展,2014年获批国家对外开放口岸,2015年获批设立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2016年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营,2017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正式挂牌。“成都国际物流日新月异,只要出现跟国际货运相关的新业态,我们都会跟上。”王勤说,2016年,她将原本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的国际仓储业务迁至铁路港,目前,铁路港正在发展的跨境物流业务,她和合作伙伴也积极涉足。

王勤公司团队人数实现了翻倍,单单驻守青白江铁路口岸的就20多人。其位于成都三环边龙潭工业园的公司总部,像一个中心,围绕着成都高新综保区(高新园区)、成都高新综保区(双流园区)、双流机场口岸、青白江、德阳、泸州、龙泉驿的报关站点。

当然,成都报关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大。王勤刚入行时,成都的报关行业是三资企业独霸,后来,成都铁路口岸也仅有4家从事报关的企业,如今,在青白江驻点的国际货代公司就超过30家,其中20多家在此设立报关站点。

报关业务也越来越复杂,涉及的产品品类、技术参数和知识产权越来越多。这是因为成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逆转,王勤介绍,20世纪初,她接手的货物大多是国外进口到成都的先进机床和零配件,蓉欧班列开通之后,反而变成出口大量的整车、零配件、家用电器和通讯设备,进口产品则变成了原材料和食品,包括牛羊肉、红酒等。

竞争越来越大,王勤越来越忙,但她依然认为,对于报关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蓉欧班列刚刚开通时,物流并不顺畅,她曾经在相关领导面前直言弊端,相关单位积极反馈和采纳,她得到了信任。

9月中旬,王勤被聘为成都海关特约监督员,以另一种方式,与成都的铁路口岸和外贸业务继续发生着故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