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吾民】“中师生”李爱民的青春往事:成为乡村教师是当年优秀学子的梦想

王海宣2019-09-27 18:2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海宣 今年阳历6月7日碰巧是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安康!祝学子们旗开得胜!金榜题名!”当天,李爱民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作的一副国画,并附上这样一段文字为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打气。现任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一职的李爱民,同时也是一名国画家,尽管平时工作繁忙,他还是会忙里偷闲,提笔画一画山水花鸟。

李爱民在年少就读于广西桂林地区兴安师范时就与绘画结缘,他是该校1984届学生,在1987年毕业。在此之后,绘画贯穿了他的整个求学生涯。从最初的桂林地区兴安师范,到后来的桂林地区教育学院,再到后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广西艺术学院,李爱民不断打磨自己的绘画技巧,也不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李爱民所有就读过的学校中,桂林地区教育学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这是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与现在高考考入师范学校不同,这所学校当时招收的是一批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不是去读高中,而是直接进入师范类学校,这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国家为了补充中小学教师队伍而实行的一项特殊政策,这一批人也被称为“中师生”。有数据显示,前后考取中等师范的中学生数量超过400万。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这群年轻人为乡村教育输送了新鲜血液,解决了乡村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多年过去了,这些中师生有一部分通过不断的学习、考试,一步步升任更高的职位;有的放弃了自己的铁饭碗,下海经商,有的则依旧留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最重要的节点还是在中师的时候,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转变。一方面是在学业上面,另一方面是自己从农村走出这一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一条路子了。”在谈起自己做出的几次重大选择时,李爱民说。

学霸才能上中师

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李爱民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读高中,二是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当时,已经是恢复高考的第8个年头,不少同学通过高考走进了自己心仪的大学。不过,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并不是特别好的同学来说,去师范读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是一个更现实也更恰当的选择。

“因为当时可以弃农从非(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每个月有粮食吃,有补助有衣穿,父母亲特希望我们考上师范,我们当时也满足了。”同是兴安师范毕业的唐秋莲说,“当时的条件所限吧,我记得很清楚,我考上师范后,家里才第一次给我做了件新衣服。换成现在肯定不是这样了。”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兴安师范的几位老同学来了兴致,使得平时安静的微信同学群热闹了起来。

“当时老师告诉我们,尖子生才考得到,鲤鱼跳龙门,跳出去就是一条龙了。”当时的中师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一批人。当时有相关记录显示,一个县城里考试成绩的前十名学生,有9个人都选择上师范。当年16岁的李爱民就做出了和不少农村孩子相同的决定,初中毕业后进入桂林地区兴安师范。

为了使师范生能够快速地胜任教师工作,中等师范的课程安排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和高中相比,少了英语课。最重视的课程是音乐、美术、体育三门课,还有毛笔字、钢笔字、黑板三种字的考试。舞蹈、脚踏风琴这些都是要考试的。”兴安师范1985届学生林媛妹讲到。

这样的多样化课程设计,让中师生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林媛妹告诉记者,在兴安师范读书时,她迷上了音乐,毕业后曾准备三年后报考音乐学院,但后来为减轻家人的经济负担,没有选择去读艺术学院,而是进了可以带薪进修的广西团校。在广西团校的两年期间,林媛妹课余去广西艺术学院跟音乐老师继续学习声乐,毕业前参加广西首届大学生歌唱大赛获奖,毕业后又多次参加广西举办的各类歌唱大赛并获奖。

从示范学校毕业后,中师生们多数被分到了比较偏远的地区任教。“我被分配到永福县龙江乡驿马小学,大山区,每天只有一趟班车路过,路全是大石头,车速必须在二十码以内。”现在是广西桂林永福县二中老师的徐凤琼表示,“住的是小矮瓦房,无水,有电,但只能点五瓦的灯泡,因为电力不足。没有菜卖,只能自己种,每周买两次猪肉,炒熟了留着。每个月回一次永福带南瓜、节瓜、腐竹、干鱼等,才能吃够一个月。”

当时分配到的学校基础设施普遍有限,有同学一毕业就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中。“一毕业就参加学校危房抢修工作,每天做泥水工,给教室铺水泥地板,全校教室和教师宿舍都是平房,而且是瓦房,没有一栋教学楼。我教音乐,学校却连一台脚踏风琴或者手风琴都买不起的,上音乐课只能教唱歌。”林媛妹回忆道。后来她在深圳一家公司做行政经理期间,有一次一口气买了十部深圳自己生产的电子琴寄回家乡,送给村里的孩子还有学校。

由于在中等师范学院的课程很充实,当时的中师生被称为“万金油”,几乎是什么科目都能教。“我教了七年小学,教了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当班主任,当少先队辅导员,教学生广播体操。”徐凤琼说。

教育事业改变命运

按照当时的规定,中师生任教3年可以参加高考。实际上,由于中等师范大学只是中专文凭,早在学校时,有同学就有了更长远的打算。任教3年后,李爱民同几个一块儿工作的同学,报名参加了高考。李爱民说,当时参加高考的同学,占比应该在百分之二三十。当时一部分同学已经习惯了任教的工作节奏,另外,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也真的很不容易。“只有很有冲劲的同学才会有这个打算吧。”也正是这份冲劲,使得李爱民抓住了一次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1989年,李爱民同时参加了成人高考和普通高考。幸运的是,李爱民顺利通过两个考试,均被录取。通过成人高考录取的是桂林地区教育学院,普通高考录取的是广西艺术学院。但考虑到就读桂林地区教育学院能够保留编制,带薪进修,李爱民放弃了广西艺术学院。空出来的这个指标,他的一个很要好的同学被补录。

在桂林地区教育学院学习期间,李爱民靠卖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当时,由于在县城办过展览,领导对李爱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另外,由于县城里美术人才比较紧缺,李爱民此次毕业后,得以在县城里的永福镇中学教学。

在永福镇教学两年后,李爱民再次踏上求学道路。当时的他来到北京,参加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结束,正巧赶上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的第一届专升本考试,李爱民就又参加了这次考试。巧合的是,当初被补录的同学,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二人本科毕业后,这位同学被调去其他工作岗位,李爱民补了他的空,来到现在任职的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工作。

“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呢,实际上我们是赶上了改革开放,从80年代初,我们这一代人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去学习、经商......如果没有成人高考,甚至高考也不给你考了,那我们也就停留在那个层次了。”李爱民认为,他的同学林媛妹,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的经历,也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1995年,林媛妹辞去共青团广西龙胜县县委的工作,在东莞小型香港企业待了半年(工作是香港董事助理),之后在广州大型香港企业待过2年半(集团公关部企业报记者及编辑),深圳待了21年。她分别在各类香港企业做过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心理咨询、行政人事经理工作,还在广东省某市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过几个月。2004年创业,开办文化策划公司,为企业或者政府单位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影视宣传推广策划等,到现在已有15年,成为深圳知名的策划公司。

当然,也有留在一线、仍在做老师的中师生。当年,中师生拥有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潜质,但最终只拿到拿到一个中专的文凭,这成为中师生的第一学历,也是不少老师的最高学历。然而在学历迅速贬值的今天,这样的文凭让他们在评职称时阻力重重。有人认为,当年的中师生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如今却成了垫在金字塔底层的铺路石,这些人的人生之路因时代变化有了一些悲情的色彩。不过,记者通过与当年的中师生交流发现,他们大都乐观、积极,交谈中更多流露出的是对于乡村教育的思考。

当初,如果从初中考入高中,再直接考入大学,是否会取得更高的成就,针对这个问题,李爱民表示:“这个很难说,因为一个人的发展,选择不同的道路都会成长,我看一下参加高考的,有发展很好的,有的也并不是太好。不同的路子要怎么走,还是要看是否有一颗上进的心。”他认为,不同于那些创造巨大财富的商人,中师生这个特定时代的人物群体同样记录了那个全民建设的大时代。这个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每个时代都离不开在每个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小角色,也正是一个个的小角色汇聚成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强大力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