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周年节点发布新十年科技规划 东风立“军令状”10年成世界一流

童锋亮2019-10-01 09:4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童锋亮 9月27日,位于十堰市茅箭区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外,一辆搭载了L4级的自动驾驶汽车Sharing-VAN从工厂大门外缓缓驶入。这辆车不设驾驶舱、没有方向盘、没有油门刹车,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前脸和尾翼,它由自动驾驶+远程驾驶+调度监控后台3个模块组成,操控它的是远在武汉的“驾驶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与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坐在该车上进行试乘体验。

车辆按照封闭线路绕场一圈,先通过东风建厂后首台自主研发的车型东风EQ240,而后驶过了建厂五十年来东风公司产品全家福,最后开入了东风自主品牌第1800万辆暨东风商用车第600万辆下线下线现场。

这种入场方式像是一种承接。从时间来看,1800万辆整车下线,这是对东风公司所走过的半个世纪的造车历程的总结。而另一方面,从东风第一辆汽车EQ240到后来达到百万千万规模,再到走向未来的Sharing-VAN,在历史的交汇中,东风从一个起点,走向了另一个起点,这两个起点之间的距离是50年。随着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更多新技术的诞生,正值建厂50周年的老东风,正在尝试与新时代进行接轨,通过科技驱动转作“新东风”的一种呈现。

这种呈现体现在战略层面,用东风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的话来说就是开启“928新长征”:“以科技创新擎动东风公司的未来”。在9月28日的科技创新大会上,东风汽车发布了“928新长征”——东风公司未来十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内容。它的主要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一句话:协调发展9大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围绕2大核心战略,实施促进科技发展的8项举措。这是未来十年,东风的总体战略规划。

其中,9大重点技术领域是:整车(包含乘用车、商用车、军用越野车)、动力总成、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制造技术及装备。2大核心战略是:围绕节能、减排、新能源的“绿能战略”,和围绕智能、网联、共享的“智能战略”。而8项举措是:加强及加大研发体系、人才队伍、研发投入、重大课题、能力建设、众创中心、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8个方面建设。

东风公司表示,将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到2023年打造自主领先的研发事业,新能源汽车研发及资源掌控能力行业领先、智能网联汽车形成领先优势。2025年夯实全球技术竞争力基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平台。2030年具有世界一流的研发事业,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坚持“改进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是东风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早在2017年,东风公司就曾提出“五化”战略,即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进行自我转型升级。竺延风此次试乘的东风Sharing-VAN移动出行服务平台和其在9月23日体验的Sharing Box智慧物流平台,就是东风“五化”的最新成果,此次的聚焦科技可以被视为基于五化战略上的一次具化和升级。

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加大科技创新也是50年的老东风应对汽车产业变革巨大挑战的迫切需求。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以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优秀民营企业正在通过其更灵活的企业机制快速响应市场,赢得了不少用户认可。同时,作为后起之秀,中国新造车企业们也以科技和互联网等优势切入市场试图挑战传统车企。

其二则是,中国汽车市场进一步饱和,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速持续下滑,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8月,国内汽车产量同比降幅收窄,但销量同比降幅有所扩大。产销量分别为199.1万辆和195.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5%和6.9%。今年1-8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93.9万辆和1610.4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2.1%和11%。东风公司今年1-8月累计销量为182.85万辆,同比减少4.92%。

从全球汽车企业来看,包括美国的福特、通用、欧洲的老牌车企戴姆勒、宝马、大众等都因出现了利润下滑,而不得不缩减开支。另外,整个汽车行业正处于转型之中,科技企业对汽车行业的冲击非常大。东风汽车认为,通过转型增强自我竞争力,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当下,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带来汽车产业重塑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因此,东风公司选择以科技发展规划与实施为牵引,加快结构调整转型,致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在变革的浪潮中抓住机遇。

“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把东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卓越汽车企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使东风成功跻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竺延风如是说。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0年间,东风公司累计产销汽车4500万辆,其中产销自主品牌汽车1800万辆,累计纳税超过4800亿元。未来,随着东风公司“928新长征”科技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将陆续落地,这或将为成为东风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业报道部记者
重点关注行业动态、造车新势力、共享出行等领域,擅长调查、人物报道。新闻线索请联系:3423139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