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缩减消费金融的原因找到了

胡群2019-10-09 19:1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综合近日几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强劲,银行缩减消费金融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不良贷款率在攀升,另一方面则源于由于管理个人消费贷难度较大,频频被监管处罚。

十一黄金周的部分数据正在反映一个结论: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正在继续。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

“十一”期间(10月1日至10月7日),网联的数据显示,网联平台运行平稳,共处理跨机构支付交易85.94亿笔,金额4.33万亿元。来自银联的数据,国庆假期银联网络交易总金额达到2.0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4%。2018年“十一”长假期间,银联网络交易总金额达到1.58万亿元,交易总笔数7.94亿笔。

上述数据是除去现金交易,仅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支付,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消费数据(网联、银联交易额也包括转账、发红包等,但国庆期间,这两类交易较少),但仍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居民的强劲消费能力。

“从消费的结构来看,消费升级趋势更加明显。”中国银行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及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消费行为逐步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信息、教育、养老、健康、文化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10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行政处罚的信息显示,由于对消费贷款管理不审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及北京银行分别被处罚195万元及100万元。

图片1

图片源自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官网

1

图片源自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官网

经济观察网记者通过银保监会官网不完全统计,除了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和北京银行,今年已有农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分支机构,由于个人消费贷款资金、信用卡透支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或支付相关费用而被银保监会处罚。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个人消费信贷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较多不合规的现象,如产品偏离消费属性、用途管控弱化、多头授信普遍等。尤其是从资金用途和流向看,部分机构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部分信贷资金未按指定用途使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债市、金市、期市等金融市场。

今年下半年,金融监管机构已下发多条通知,加强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管控。

8月上旬,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银行机构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19〕1157号),决定在32个城市开展银行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工作,“严厉查处各种将资金通过挪用、转道等方式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8月下旬,北京银保监局印发的《关于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用卡大额透支和现金分期业务的资金流向监控,必要时要求客户提供发票等购物凭证,确保个人信用卡透支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购房和投资等非消费领域。

9月中旬,浙江银保监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管控,并重申禁止性领域:一是严禁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贷资金;二是严禁流入股市、债市、金市、期市等交易市场;三是严禁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信托计划以及其它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四是严禁用于民间借贷、P2P网络借贷以及其它禁止性领域等。

“防范个人消费信贷资金进入楼市、股市等,不能只盯着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大型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对资金流向基本没有管控,进入楼市、股市的比例可能更高。”董希淼认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分别同比上涨4.2%、9.9%、9.0%,涨幅虽然放缓放缓但仍处于上涨趋势。这其中,与信贷资金违规流入存在一定关系。个人消费信贷资金流入楼市,一方面偏离“房住不炒”要求,影响房地产调控效果;另一方面放大居民部门杠杆,积聚了金融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达55.3%,半年累计上升2.1个百分点。

根据此前经济观察网记者报道,从部分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看,多家银行消费金融产品数据并不乐观。

2019年中报显示,建行个人消费贷、信用卡透支不良率,分别为1.45%、1.21%,较去年末上升0.35、0.23个百分点;农行个人卡不良率为1.43%,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但消费贷不良率上升0.22个百分点;交行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为2.49%,较上年末上升0.97个百分点。    

股份制银行中,招行、浦发、兴业、平安的上半年末的信用卡不良率比上年末分别上升了0.19、0.57、0.2、0.05个百分点,但上述四家银行的总体不良率却比上年末分别下降了0.13、0.09、0.01、0.07个百分点。    

多家银行消费金融产品领域不良率攀升的同时,信贷规模也在压缩。截至2019年6月底,建行个人消费贷余额1682.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约419亿元;交行信用卡透支余额为4546亿元,较上年末较少约505亿元;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同期的信用卡及透支、个人消费贷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减少约60亿元、19亿元;平安银行“新一贷”贷款余额1533.61亿元,比上年底下降0.2%。    

平安银行2019年中报指出,2018年末以来,鉴于宏观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在确保资产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本行主动优化贷款类产品投放策略,适当提高信用卡、贷款投放门槛,推动目标客群上移。实际上,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以来,大多数银行信用卡中心提高了信用卡门槛,但这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仍在抬升。    

“2018 年以来,现金贷、互联网消费贷、P2P 等市场放贷主体日益增多,债务风险不断聚集,市场共债客群资产质量波动明显,此类风险有向信用卡行业传导的趋势”。中信银行中报显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部分地区及行业从业者的就业及收入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两重因素叠加,致使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所上升。    

来自监管机构的数据也在显示,银行信用卡的风险在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38.84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7%,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针对消费金融市场风险,监管层已在加强引导金融机构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9月5日召开全国金融形势通报和工作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担当、创新和风控,对真正支持实体经济的要加大奖励力度。

“商业银行是国内最早提供消费金融的机构,产品种类涵盖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耐用品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消费信用贷款等,目前个人的消费金融中大部分来自银行的贷款。信用卡和消费贷是银行消费金融的重要着力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显示,由于目前对消费贷的流向没有一个完整的监控机制,尤其是商业银行所发行的不限定类型消费贷,消费贷款一旦套现取出后再跨银行转入,就无法继续监测资金去向。如果大量消费贷款进行“伪装”后用于房贷加杠杆,资金流向与发放用途不一致,既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难度,也增加居民部门杠杆率,滋生房地产领域、银行业和居民部门的金融风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