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超400亿!兴全合泰首日认购成爆款 四季度建仓时点仍存挑战

洪小棠2019-10-14 20:4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继今年3月份睿远基金旗下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单日创下720亿天量募集后,市场虽然新发基金不断,但却未有爆款权益类基金的再次诞生。

时隔大半年后的今天(10月14日),兴全基金旗下兴全合泰基金再次受到热捧,据经济观察网采访多位接近渠道人士获悉,单日募集金额超400亿元,这也意味着,实际配售比例或将仅为15%左右。

接近渠道人士表示,从数据上来看,招行的销售数据比较客观,招行本身对基金产品的销售有自己的考量和标准。此外,兴全的股东方兴业证券今日销售亦达45亿元。

随后,兴全基金发布了提前结束募集公告。

公告称,基金管理人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决定提前结束本基金的募集。认购截止日提前至2019年10月14日,并自2019年10月15日(含当日)起不再接受投资者的认购申请。

多因促成

兴全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基金从准备到备案经历了数月时间,在此时点发行并获得比较好的募集效果除了投研的实力之外,还有运气的成分。

受周末多重利好影响,今天,三大股指高开高走,沪指重返3000点关口。截止收盘,上证指数报3007.88点,上涨1.15%,深证成指报9786.64点,收涨1.24%,创业板指以1679.38点收盘,涨幅0.75%。信心提振影响,今日,北向资金净流入逾27亿元。

“今天兴全合泰的认购事实上并不出乎意料,其实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不过对于这只基金可能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四季度正是该基金的建仓期,但对于四季度的市场状况,个人认为并不那么乐观。”北京一家大型私募机构交易员表示。

从记者采访多位分析师预测的四季度走势来说,普遍预测较为谨慎,华南某宏观策略分析师表示,四季度指数仍将呈现震荡局面,难现趋势性行情,贸易摩擦或仍将间歇性扰动市场情绪,但其边际影响趋于弱化。

沪上中型公募投研人士表示,四季度经济增速还在经历“L”型的“那一竖”,相对谨慎,在此背景下相对看好蓝筹,对于成长会比较谨慎,主要原因是三季度的上涨略为透支了短期基本面的发展。

对此,兴全基金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四季度为该基金的建仓期,但兴全合泰基金经理任相栋比较追求长期业绩,并不追求短期的业绩爆发,希望通过自下而上选股,灵活运用成长、价值、GARP策略,构建均衡投资组合。

任相栋认为,A股近年之所以如此聚焦在少数股票,本质上是一种防守行为。由于科技处于空档期,叠加贸易问题,促使资金聚焦。但从历史上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将让最有投资机会的行业发生较大变化。未来,一些周期中的成长股,在以年为单位的周期中表现,可能会好于估值偏顶部的核心资产。从一到三年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整体向上的力量比较确定,所以对于产业演进仍然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

此外,上述兴全基金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任相栋自今年3月加盟兴全后,在这大半年的时间一直没有管理任何产品,而这次发行的兴全合泰是为其量身定制,而设置60亿规模上线也是有一定考虑的,并且机构投资者对任相栋的认可程度也非常高。”

据资料显示,任相栋2015年1月任职基金经理,3.4年投资经验管理,其代表产品为交银先进制造,累计回报95.81%,折年化回报21.7%,其过往最高管理规模41.7亿,机构投资者比例占比50%左右。

挑战仍存

那么,具体来讲,兴全合泰是一只怎样的产品呢?

根据资料显示,该基金投资范围在A股(国内依法发行上市的股票)、港股通、债券、债券回购、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同业存单、资产支持证券、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

投资比例为股票资产占比为基金资产的50%-95%(其中港股通标的占股票资产的 0-50%); 

其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恒生指数收益率×20%+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20%。

此外,作为混合型基金,兴全合泰在建仓期的资产配置情况亦备受关注。

上述接近兴全基金相关人士表示,“任相栋以权益市场的投资权益为主,所以主要聚焦到股票类资产中,其他类型的资产投资需要结合兴全整个投研平台的支持来做出,所以预计这个产品的资产结构大部分都为权益类资产,但混合类的类型设定也为这个产品提供了更大的调仓空间,增强了灵活度。”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在3000点这一位置发行规模较大的权益类产品,其未来表现仍然要面对当前市场不确定性的挑战。

“这个点位虽然不高,但A股能否迎来趋势性的反弹还是持续走出反复震荡筑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总体来说这个时候发起产品的风险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上海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记者
关注基金、证券、资产配置、上市公司、金融创新等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