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草上热搜:不要舆论发酵后才司法关注

言咏2019-10-15 14:04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言咏 云南一位风华正茂的女孩近日上了微博热搜,她叫李心草,9月9日在昆明盘龙江溺亡,生前是大二学生。警方给家属的说法是“醉酒自杀”,但其母通过监控发现当晚女儿有疑似被打耳光甚至猥亵等诸多疑点,近日在互联网上发文求助,引起舆论关注。10月14日晚,距离李心草溺亡一个多月后,昆明警方通报决定提级成立市局专案组,立案侦查。

几乎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长沙,一名女律师取证途中在法院门口被撞身亡。同样对死因存疑,怀疑这是一起蓄意谋杀的家属,在立案迟缓的现实下,也通过互联网发文,推动舆论关注。

李心草是否醉酒落水,抑或女律师能否排除他杀,都需要等待司法侦查后的权威结论。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两起事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家属在与公安机关沟通月余而无果后,转身求助互联网,通过推动舆论关注,从而推动司法关注,推动案件进展。

首先,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的疑问通过正常渠道无法得到沟通,只能通过舆论发酵才能获得关注,绝不应该是法治社会的常态。一旦这成为一种路径依赖,无疑将推高整个社会治理的成本。在李心草事件中,盘龙公安分局出具的情况通报写道:“发现网民在新浪微博反映关于李心草在盘龙区桃源街落水身亡的贴文后,盘龙公安局高度重视……”对此,有舆论反问:现在报警都要通过微博吗?试问,如果李心草没有上微博热搜会怎样?其母追问真相的诉求是否依然得不到回应?在长沙女律师事件中,如果不是其丈夫发文并通过校友圈等渠道层层扩散,警方立案会继续拖延吗?即便最终调查结果证实这两起都属于偶然意外事件,家属的质疑也有其正当合理性,理应被认真对待,用完整的细节和信得过的结论给家属以交代。让生者在失去至亲的悲痛中还要面对推不动司法程序的无力,既不符合正义,也有失温度。

其次,也应该看到,舆论的围观和质疑有积极的意义。这说明司法机关已经开始重视民意、沟通民意。我们要鼓励和保护这种质疑的声音,即便最终的调查结论否定了舆论的质疑,也不能否定质疑本身的正当性和价值。很多时候,质疑不一定是真相,但却是撬开真相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公权部门,要认识到,这已经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桩事件如果处理不到位,将避免不了舆论发酵,成为聚光灯下的公共事件。在当下的环境中,公权部门也应学习并习惯“质疑与回应”这种公众与公权之间的互动模式,及时公正地调查、有理有据地释疑、有错即改、问责有力,如此才能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这是一个多事之秋。从李心草、女律师之死,到无锡高架桥坍塌,都引起了公众的悲悯、追问和反思。所有的悲剧背后,都是平凡生命的逝去、平凡家庭的破碎。它们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人命不是草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他们的逝去需要对得起生者的合理解释,他们的逝去至少要让这个社会从中吸取教训,尽管代价过于沉重。回到依然在发酵之中的李心草事件,希望地方办案机关能“实事求是、一查到底”,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对于李心草家属而言,厘清真相是一种慰藉;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这也事关对正义和法治的信仰——无论涉案的是多么小的个体,在秉公执法下都能罪者当其罚,无辜者不蒙冤,这是一个有安全感的社会的基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