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升至第31位,国内首部相关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年实施

李紫宸2019-10-28 18:4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紫宸 10月28日下午,“2019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讲话,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城市分管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等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总结梳理了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进展。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围绕减审批、降成本、压时限,持续向市场主体放权让利。截至目前,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超40%,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压减三分之一以上,取消、停征、减免中央和审计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超1000项,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今年1-8月,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96万户,9月达到2.14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148.9万户,总体增长12.5%。

会议强调,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探索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做法和鲜活经验,市场规则更加透明、市场竞争更加公平、监管执法更加规范、办事创业更加便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行榜中,中国从第46位升至第31位,跻身全球前40,此前一年,中国从78位跃至46位,由此,中国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在世界银行10项评估指标中,中国有8项指标排名上升,比去年多1项。其中,办理建筑许可排名提升88位至第33位,保护中小投资者排名提升36位至第28位,办理破产排名提升10位至第51位,跨境贸易排名提升9位至第56位,纳税排名提升9位至第105位,获得电力提升2位至第12位,执行合同排名提升1位至第5位,开办企业排名提升1位至第27位。

中国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的改革亮点则包括:将公司印章发放完全纳入企业注册登记一站式服务;简化对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许可证要求;精简办理接电流程,提高电费透明度;通过要求控股股东对不公平关联方交易承担连带责任,明晰所有权和控制结构,加强了对少数投资者的保护;对小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某些行业的增值税税率,加强电子化纳税申报和缴纳系统;通过实行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升级港口基础设施、优化海关行政管理和公布收费标准等措施,简化进出口程序;通过规定可给予的合同延期次数上限和将延期限于不可预见和例外情况,提升执行合同的便利度;通过规定破产程序启动后的债权优先规则和提升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的参与程度,提高办理破产的便利度等。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对此认为:“中国为改善中小企业的国内营商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保持了积极的改革步伐,在多项营商环境指标上取得了令人赞许的进步,特别是在办理施工许可证领域。”

林念修在本次会上表示,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对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作用显著、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已经到了不进则退、慢进易退、非进不可的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六稳”的关键性举措。

就在几天前,也即10月23日,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一条例自明年1月1号起施行,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共七十二项条例,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立法空白。

会上,北京、上海、天津、厦门、深圳、南京等10个城市介绍了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以上海为例,上海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上海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累计实施164项改革举措。

世行报告显示,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登记财产等以地方事权为主的指标中,两年来上海办事环节平均压缩41%,办事时间平均压缩59%,形成的一些成熟有效做法已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复制推广的36项京沪改革经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资深记者
长期跟踪工业、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动态,重点关注钢铁、能源、通信等相关产业,相关领域上市公司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