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达:软硬双角色 助推智能制造稳健转型

2019-11-13 21:17

11月13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2019年度科技工业峰会”在北京举办。活动中来自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领域里的领军企业,共同探讨企业创新的趋势与商业洞察。对如何拥抱新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全球自动化关键厂商台达,以智能制造积极转型,效益受到专家肯定,获得科技工业杰出贡献企业称号。

1

台达集团作为获奖企业出席本次活动

日前,在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被问及做实业的企业,如果今天不去搞智能制造,不去搞数字技术,五年十年以后肯定落后吗?李培根表示这是肯定的,未来任何一个企业,它的一切活动,一切过程,一切产品,都需要数字驱动。

诚然,智能制造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不管是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还是市场需求的快速更新,还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在倒逼工厂向高效、节能和柔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身处该浪潮中的企业有些选择顺势而为,有些无奈随波逐流,而还有一些企业则是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率先为之,在这其中,全球自动化厂商台达便是及时预见、及时转型的那一个。

深耕与跨步

台达创立于 1971 年,为全球提供电源管理与散热解决方案, 并在多项产品领域居重要地位。

依靠硬件起家的台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已有20多年的经验,其产品也从最初的元器件发展到控制、运动、驱动、感测&仪表、通讯、机器人等硬件设备。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只靠硬件单腿走路已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由此对厂商提出了软件+硬件双腿走路的创新服务模式。

近年来,台达已逐步从关键元器件制造商转型为整体节能解决方案提供者,深耕“电源及元器件”、“自动化”与“基础设施”三大业务范畴,并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横跨技术、软硬结合的全新业务格局。

据台达-中达电通机电事业部总经理陈敏仁介绍,以台达机电为例,是靠变频器等产品起家,陆续发展成较为完善的一系列产品,到后来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针对客户的需求,出售系统,提供配套的解决方案。从产品销售慢慢转向顾问型的服务。台达从产品供应商到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蜕变是在深耕行业多年的基础上动态调整而实现的。陈敏仁坦言,慢慢地我们开始注意到整个软件的重要性。

这一服务建立在台达在行业中获得的丰厚积累,陈敏仁介绍,台达将在行业内所获得的心得与客户分享,同时结合客户的特色、所属的领域,为其定制解决方案,加入一些特定的应用。

从机械化向自动化,再向智能化推进的发展历程中,台达采用了外部并购的跨步方式。

2016年台达购买羽冠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羽冠)100%股权,羽冠成为台达100%子公司。据悉,羽冠为台湾领先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产线机台自动化整合系统(BCS)公司,长期耕耘工厂管理和设备监控软件。有业内人士分析,台达与羽冠整合后,有助于其拓展工业自动化软硬件业务,并进入智能制造市场。陈敏仁则将“羽冠”形容为台达整个智能制造的核心。

但并购与扩充的跨步依然是以“深耕”作为主旋律。陈敏仁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软硬结合来带动我们整体的销售,它是沿着一定的脉络慢慢布局的,会聚焦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致力于核心技术扩充,一步一个脚印,不会太过于激进。

如今,台达工业自动化产品、系统及解决方案已在多个领域有所应用,包括:食品、纺织、化工、电子、橡塑料、制药、印刷、金属工具机与加工机等自动化制造设备,以及工厂、建筑的空调、供水、节能设备与系统解决方案。

2

台达-中达电通机电事业部总经理陈敏仁

应用落地与精细化服务

今年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台达以大型电视墙呈现数字可视化工厂监控方案,结合设备联网、生产设备信息收集、制造可视化管理平台、以及厂务设备和工厂能耗等信息监控方案,实现整厂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的一体监控管理。

陈敏仁表示,台达拥有完整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台达DIAEnergie工业能源管理系统、多功能电表、DIAView组态软件、以太网交换机等,将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水、电、油、气及化学品通过数据采集,传至工业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可视化监测及分析,为厂区管理者制定节能措施提供依据,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此外,台达还展示了DIAStudio一体化智能设备建置软件以及DRASimuCAD机器人模拟整合平台。前者可为设备和系统整合常用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人机界面、伺服驱动系统、变频器等,提供一体化选型设定软件工具;后者则可根据用户需要在软件中完成设计、模拟及生成作业路径,协助客户打造专属的智能机器人工作站,实现虚实整合效益。

陈敏仁表示,台达从原本机台的自动化走向了产线的机联网,数据可视化,到整体的智能换线以及数据分析,来实现整厂的自动化。陈敏仁以台达可编程控制器(PLC)示范产线为例,全面智能化后,内部期望未来能达到产能提升约70%、生产使用面积减少约35%、直接人力人均产值提升3至5倍等目标, 真正做到扩产而不扩厂。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材制造、机器学习、工业物联网……这些先进技术正在为中国制造的创新提供源动力,但面对眼花缭乱的技术以及铺天盖地的理论,制造业变革浪潮中的企业,并非个个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是适合自身的智能制造,如何才能将其落至实处,而不至于为了智能而智能。

此前业内曾流传,中国某中小规模制造企业的领导在参观过一些高端化的智能工厂后,决定放弃对自家工厂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要达到这种程度根本不切实际。

而这也反应了制造企业在探索智能制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即没有合适的转型升级路径以及符合其实际现状的落地方案。

于台达而言,正是因为其服务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对此,台达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陈敏仁认为,智能化改造需要契合两点,一是其本身行业的属性,二是其自身的能力。首先需要区分智能制造与大量制造,台达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会帮助客户从消费者的需求反推出对于生产的要求,如果只是降低成本、快速生产,则无需刻意投向整厂智能化。“关键要看投资回报率是怎样的,因为智能制造不止是牵扯高精密度的自动化、机器换人,还有很多IT的技术,中小型企业要从公司长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是否有此种能力去导入。”陈敏仁认为,最好可以先从示范性的一小部分开始做试点、做评估,根据实际效应再不断地进行改善和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