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业领袖论坛】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消费和产业升级新机会,要再一次选择投资中国

李晓丹2019-11-15 11:31

李晓丹/文 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90万亿,如果未来15年可以保持5%-6%的增速,在2035年GDP规模将超过187万亿人民币,约合27万亿美元,但这需要中国尽快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尽快趟出一条新的经济转型路径。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建议,要以高水平开放来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以开放来促进消费。从需求侧来看,扩大消费必须要激活国内市场;从供给侧来看,国内市场吸引的全球资源要素,已经是大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筹码。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

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经贸体系,实现综合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李俊表示,统筹扩大内需与对外贸易,构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统一大市场。实施各业务领域统筹融合发展的大经贸战略。积极扩大进口,努力实现进出口动态平衡发展。

11月6日,在“第二届全球商业领袖论坛”上,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发表演讲。他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以下内容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在“全球商业领袖论坛”的演讲及发言整理——

通过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形成了一系列的开放经验。但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推进新一轮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转型意义重大。

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2010年前后,中国制造的份额超过了美国,当时美国的制造业份额处于峰值接近25%,而美国服务业占全球的份额超过了35%。这对于中国是个重要提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占比已经接近25%,但服务业占比还不到10%。

目前对开放的理解可能还是有一些偏差,传统观点认为,对外开放就是市场准入层面的开放,只要降了关税、扩大了进口,或者把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扩大了,这才叫开放。这确实是开放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现在的开放还更多地涉及要素层面,包括资金、人员、规则、数据等。这些领域的要素和规则层面上的开放,更加的紧迫。所以要推进开放,首先要对开放有新的理解,要随着中国开放阶段的升级变化,做出一些改变。

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下一步的开放提出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有开放的需求。加入WTO的开放红利在缩减,需要新的开放举措,需要新的开放红利来推动新一轮的发展,国内的消费和产业升级都需要通过开放来推进,关起门来不可能推动国内的产业升级。

第二,外部也有开放的要求和压力,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外部开放的要求和压力不仅仅是放宽股比限制、降低关税,更多的是规则制度、公平竞争,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开放的新标准、新要求可能也需要做一些调整。

第三,当今时代开放的内涵确实发生了变化,从发达国家之间签署的FTA协定也可以看到这一变化,这些条款跟过去的自由贸易区的协定是不一样的。

因此,下一步扩大开放也要有重点地推进,要通过开放来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凡是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增长的动力势必来自于国内。促进消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引进国外的消费者,一方面是把国外的产品引进来让中国老百姓来消费,另一方面让国外的消费者到中国来消费,购买产品和服务,这就是要扩大服务贸易。

扩大服务贸易,一方面要以开放来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开放,产业开放的核心其实是服务业的开放,金融、电信、生活服务等领域还有空间。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要素流动型开放,要素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已经在某些领域替代了产品的流动,包括资本和人才的流动,目前对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规则制度层面的开放,可能是未来开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负面清单;《新外资法》已经颁布,未来在行业投资的细分领域还应该出台相应的细则,相关的程序和标准一致化等还需要推进,这对改善营商环境会有很大帮助,中国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当前全球经济都在面临调整,中国的医疗、电信、5G、汽车等行业还有增长空间。从全球投资布局来看,中国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但是未来的投资包括企业的经营可能需要更加本地化,更加关注创新,更加与中国的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相匹配。消费和产业升级不仅仅是中国的机会,也是全球投资的一次难得机会,要抓住这次机会,要再一次选择投资中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