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改革三大抓手:混改,制度和激励

朱昌明2019-11-26 10:36

朱昌明/文

一、混改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改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但是,很多人研究改革政策可能会陷于繁琐复杂的条款中,而忽略了领会政策背后的精神和导向。一些国有企业经常认为混改无非就是引入外部投资人,找民营企业入股,有时候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做混改,这样的混改是不符合改革政策导向的。我们对混改要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混改是一个大趋势,国企改革政策的导向是很清晰:商业类国企,无论商业一类还是商业二类,应该都要引入非公资本进行混改,通过混改实现改机制的效果,这绝非简单引入非公资本那么简单。国资委近期发布的《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里对于一点已经讲得很清晰了,就是要充分向非公有资本释放股权,尽可能使非公有资本能够派出董事或监事,这样才能更好推动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

其实在实践中,混改主要有两种实现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国有资本投资民营企业,通过混改把民营企业变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国进民退”,其实应该叫“国进民不退”。虽然大量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但国有资本在民营企业中仅扮演“战略投资者”的角色,并不会把市场化的民营企业改造成“僵化的国企”。这种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参股投资,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混改趋势。第二个途径就是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人参与国有企业的混改,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将会是常态,国企需要引入非公资本来推动公司治理、经营机制方面的转变,只靠国企自我改革是很难的。。

二、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个概念在现在的国企改革政策里提到的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内容。其实,传统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管企业”,而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党建”和“管资本”,截然不同。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个概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点就是加强国企党建,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国企改革成功和长效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里的中国特色的内涵。

第二点就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传统的国企管理是“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管企业”模式,虽然有效遏制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但也导致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不足。中央已经看到传统国企管理模式的弊端,所以提出了以授权放权和管资本为特点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这对国企是很大的挑战。对于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解读是两个层面:一是国务院发布的《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中要求建立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也就是管资本;二是《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中首次提到的治理型管控,即国有资本应通过参与、支持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转来体现国有资本的意志。

第三点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包括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有效的合规和风控制度。为什么要强调合规和风控呢?因为授权放权后,国有企业能不能接得住、行得稳,将取决于国企行权能力建设是否到位,而合规和风控是行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基于有效合规和风控体系基础上的授权放权,才不会一放就乱。

三、强化激励

强化激励作是国企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改革举措之一。过去国企改革很少提到激励,国资监管部门担心国有企业乱涨工资,因此才出台工资总额管理制度,严格管控工资总额。而这次国企改革中的强化激励的着眼点是增量效益激励,这与基于存量效益的工资总额管理制度迥然不同。增量效益激励又分两部分:一是如何实现增量效益,主要通过“放权给活力”、“混改引资源”、“治理要优化”、“机制市场化”等方式来实现增量效益;二是如何对增量效益进行分配,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和项目激励这三类中长期激励改革举措来实现,这在《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中已经有所提及,在《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中进一步明确。总之,基于增量效益基础上的强化激励,由于不涉及存量资产和效益的分配,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小,又完全契合国企改革求发展的目标,将成为国企改革的标准配置。

(作者系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改革专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