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金融峰会特稿之七】做好合规风控,金融科技如何支招“避雷术”

王涵2019-11-28 17:2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涵 叶心冉 11月28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上海信托战略合作的2019年度观察家金融峰会,以“科技驱动金融创新”为主题,围绕金融科技展开研讨。在《“守正创新、安全可控”——融合管理新模式》的圆桌论坛上,四位来自信托、保险集团、融资租赁、金融研究中心的资深人士就金融科技融合管理新模式从合规风控、风险识别、科技对风控的挑战、监管创新等提出不同见解。

谈合规风控、避雷

在风险事件频发的当下,如何做好风控工作,从而避免踩雷是行业内最为关切的话题。

对此,上海信托副总经理邹俪认为避免少踩雷的评估因素非常多。首先是需要把主营利润和主要融资成本相匹配;第二个匹配是负债规模跟企业有效资产的匹配;第三个是现金流期限的匹配。“在评估企业时,若短期负债过高、资产现金流回流较为长期,到期债券比率高时就会非常谨慎。”

平安集团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李国才坦言:“少踩雷也很简单,只要知道雷在哪。实际上风险管理就是为了发现雷的样式。而金融科技给风控管控创造了很多工具。”以平安为例,李国才介绍需要关注客户清单库(个人和企业),并需要做深度的数据清洗形成量级,入库出库都需要数据化。

华宝都鼎融资租赁总经理管晓枫表示,融资租赁也踩过很多雷,金融科技中的区块链技术在整个租赁行业中开始使用。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区块链可以拆解、下延追溯甚至有非常强的加密性,可以追踪资金用去哪去了,整个融资租赁行业将上一个新台阶。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则从宏观风控认为,金融科技能否规避风险目前还很难确定。一方面科技的风险很难避免,机器也需要自动学习和众多数据积累;二是风险往往来自金融的某一个地方,金融科技出现以后风险可能还是有传递性并带有全局性。金融科技在个体上还有很大作用,是提高效率的把手。

“合规方面有可能大家认为和金融科技离的很远,实际恰恰相反,合规风险是金融风险里最先行的一类风险。包括现在日常关注的各种集中度问题、限额问题以及监管提出量化、非量化的要求,实际上都可以形成模型嵌到系统内,不需要人来去做判断,人当然是有权干预的。”李国才分析认为。

谈科技手段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就风险识别而言,利用科技手段增强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

邹俪坦言,信托行业在金融科技的打造上与银行、基金等金融子行业不太一样。主要是由于信托行业的格局相对分散,信托的每个产品都有个性化设计,实际上对金融科技的开放提供了较高要求。第一,上海信托将应用集成统一的平台,把全部资产搬到线上进行闭环风险管理;第二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来构建风险支撑,虽然有些业务受到监管,但也给信托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转型机构,譬如消费金融等。第三是用区块链技术获得更多创新业务,将来会更多研究与业务的结合。

李国才补充表示,应用区块链技术不要照搬理论,更多的方法论要靠实际业务的打磨并融入到业务线中。同时也应该思考金融科技的两面性,在有助于风险管控时也会产生新的挑战和压力。第一是个人信息的滥采、超采,对于金融行业和管理部门都需要做好制度性安排;其次是科技风险,目前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算法模型若出现本身漏洞或者业务安全管控没到位都会出现问题;最后可能会带来新的犯罪欺诈手段或者恶意攻击也是金融科技需要思考的难题。

管晓枫则从三个方面归纳金融科技助力风险识别。一是早期的风险预警,体现在评级系统和授信管控系统,做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个领域是数据挖掘技术,当行为数据被采集后可以分析出违约的形态和分布,将提升整个风控的模型;第三是金融科技助力融资租赁行业的租后管理,对各式数据实施管控即可知道设备的使用率。

那么,金融科技如何将技术切换到银行风险管理当中?周昆平表示金融科技可以把外部数据引进来,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同时整合系统,把数据反馈给各个部门进行风险把控,如何打通内部的信息孤岛也是一大环节。

谈科技力量对监管创新重塑

监管科技的内涵是金融监管与科技技术的结合。要加强监管科技建设,就必须彻底打破原先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间的如同“猫鼠游戏”的微妙关系,在各个维度推进合作。科技力量渗透到监管领域,对传统监管也进行了一定的重塑,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周昆平看来,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应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不管是对于科技公司还是传统机构。同时,在这其中的监管要贯彻穿透性原则,看底层技术。鼓励创新,鼓励金融科技公司积极参与到进科技领域。

李国才则提到,监管对于金融科技的担心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监管对科技有个适应的过程;二是对于投资者或者消费者的保护,监管要承担起责任来。李国才认为,只要是追求经济竞争力的国家,或者具备科技能量的国家,一定会鼓励金融科技。

因此,鼓励与监管并存的情况下,金融主体也要在多个维度去进行思考。李国才表示,第一个维度是所有金融主体在生存方面的考量,如果不利用科技为自身做长远的战略安排,未来很可能被市场排除在外,生存压力下,金融主体会想办法去让监管把门槛降下来。还有一个维度不得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越来越适应数据化、网络化的环境,越来越追求定制化、差异化,如果不允许金融科技公司进入金融行业,消费者需求如何得到满足?还有一个更核心的维度,这属于国家竞争战略的考量,国际对金融科技监管差异很大,未来会看得更清楚,经过开放式研究能带来很多科技落地的应用。

在李国才看来,监管的提升还在于相关配套部分的提升。过去的监管是基于人的经验,我们目前应用AI搭建的风险检测平台,它可以看住每个被监管主体,此时需要的便是人员结构上的转型,然后还需要基础技术方面的投入。另外,因为金融面临需求端和技术端的双重冲击,在这种快速变化的情况下,监管也要动态的调整,发展出更加便利的机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并报道银行、保险、互金等领域事件,擅长深度报道。
联系方式:wangh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