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理性看待6% 中国经济活力来自七个方面

李晓丹2019-12-08 16:08

李晓丹/文 “说到经济增长6%,很多人都觉得低了一点,但是以13.9万亿美元的基数来算,6%的增量就是8000多亿美元,这相当于世界第15大经济体一年的总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2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2019年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上表示。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GDP已经达到92万亿元,折合13.9万亿美元,占世界的16.2%,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6.2%。

宁吉喆表示,这一增速的背后还有1000多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增长的居民收入,以及1.3万多亿斤的粮食产量。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针对明年工作的要求中,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与去年的表述相比,在防风险后面特地加入了“保稳定”。

宁吉喆表示,这次中央政治会议指出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的工具,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下一步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增强增长的动力,开拓发展的空间,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从今年来看,要趁势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从明年看,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宁吉喆说。

中国经济的活力从哪里来?宁吉喆认为主要来自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经济活力来自持续深化的体制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41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中国的经济活力来自于生生不息的市场主体。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9月底,中国市场主体已达1.19万亿户,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2178万人,产业活动单位2455万个,个体经营户6296万个,还有几百万农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群体。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这些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力量,也是中国经济活力所在。

第三,中国的经济活力来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相互竞争,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的数量多,灵活性大,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准入后的平等待遇。国家正在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保护的市场环境,这是经济活力的重要保障。

第四,中国的经济活力来自广阔待发的市场空间。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很快就会达到14亿,也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近年来,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增长同步于经济增长,有的时候还略快一些。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0%左右,升级类的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增长明显快于一般商品消费的增长,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着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是中国转型升级由过去的投资为主带动结构变化。以消费为主带动结构变化,这是很重大的经济转型。

第五,中国的经济活力来自踊跃进取的创业创新。

近些年来,“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兴起,激励了创业,带动了就业,推动了创新。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都明显快于工业增长和GDP增长,今年以来仍然是这个趋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把知识、技术、管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一样作为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不断加强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建立健全有利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的体制机制,这必将进一步激发锐意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这也是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

第六,中国的经济活力来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促进改革,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引进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四中全会决定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也是首次提出。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坚持互利共盈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

第七,中国的经济活力来自优化调节的宏观调控。

微观经济搞活,宏观调控把握住,这是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两大支撑。实行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做法。只要把宏观调控好,和微观活力结合起来,就能够战胜新的困难和挑战。在宏观调控方法上,实行区域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努力保持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