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社会融资和信贷增量双双超预期 四位首席解读发生了什么

胡艳明2019-12-11 14:5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经历了10月社会融资数据的低迷之后,11月社会融资和信贷数据双双回暖,超出市场预期。

12月10日,央行发布的11月金融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75万亿元,环比增加7287亿元,同比多增1387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环比增加1.13万亿元,同比增加1501亿元。

谁贡献了人民币贷款主要的新增量?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从新增信贷结构上看,11月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居民部门贷款、企业部门贷款均较上月和去年同期有所改善,说明逆周期调控效果逐步显现。

在社会融资方面,长江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债券研究员赵伟认为,社会融资超预期主要源于信贷和非标贡献,去年低基数也对社会融资存量增速形成一定支持。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则表示,预计基建预期增加是金融数据转好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暂停后,11月表外融资贡献了较多的社会融资增量。

1.39万亿新增贷款去哪了

1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与上月持平。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387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8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4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89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79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6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0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62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74亿元。

“企业长短期信贷增长较为匹配,二者的增长可能源自基建预期的上行、借贷成本的下降以及地方债发行压力减轻。”明明认为。

就居民部门而言,温彬称,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689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1102亿元和298亿元,这说明尽管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严,但按揭贷款仍是相对优质资产,银行有意愿投放,居民也有信贷需求。居民短期贷款新增2142亿元,比上月多增1519亿元,因“双十一”购物导致信用卡刷卡量增加,对此形成一定贡献。

赵伟称,主要分项来看,企业信贷为主要贡献项,居民贷款保持高位。“企业信贷和表外票据均好于去年同期,或缘于年底期房交付压力下赶竣工,及稳增长阶段性加码等因素。”赵伟分析称。

11月信贷边际好转,中信证券固收团队认为,通胀以及基建预期是主要影响因,但从长期来看,11月单月贷款增速仍然不高,“宽信用”挑战仍在。

谁在减少?

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21.28万亿元,同比增速10.7%,基本与上月持平。当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5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11358亿元和1505亿元。

具体来看,2019年1月至11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0.4%、10.1%、10.7%、10.4%、10.6%、10.9%、10.7%、10.7%、10.8%、10.7%、10.7%。

因11月新增社会融资大幅超出预期,温彬称,即使排除上月增量放缓的扰动,今年前11个月累计新增情况仍然达到21.2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4万亿元。

11月社会融资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133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49亿元,同比少减53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59亿元,同比少减351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73亿元,同比多减21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71亿元,同比多增69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696亿元,同比少122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净减少1亿元,同比少减33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24亿元,同比多324亿元。

上述分项中,除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外,大部分均高于去年同期。

明明称,非标融资的边际企稳继续贡献社会融资增量,但信托业监管力度依旧,预计信托贷款将继续下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转增可能提示着短期经济运行的转暖。

在直接融资方面,温彬分析称,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都较上月改善,而受制于发行额度使用完毕,11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净减少1亿元,但明年新增额度提前下达有助于专项债提早发行。对此明明认为,地方政府专项债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额度已经下达,但预计年内发行概率不大;他进而表示,11月社会融资增量同去年有所多增,表外融资贡献增量较多,可能是后续观察的重点。

未来信贷和社会融资走势如何

粤开证券首席固收研究员钟林楠分析称,新增社会融资和信贷都明显超出了季节性和预期值,一是来源于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压力加大;二是今年暖冬,11月地产和基建项目开工与施工强度依然不弱,给银行信贷投放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三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将部分高息短期的非标(包括不纳入社会融资口径的非标资产)置换为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信贷和社会融资的读数。

对于后续走势,赵伟表示,考虑到年底竣工交付、年初抢放贷等因素,未来一段时间信贷或继续保持高位,专项债规模也可能进一步扩容,对社会融资形成支持;但今年1季度高基数、非标到期压力的上升等因素,或对社会融资存量增速形成拖累。此外,化解存量债务、资管新规过渡期到期等因素,也可能对信贷和社会融资数据产生一定干扰。

具体对债市的影响,赵伟认为,短期来看,信用环境变化可能干扰债市表现,但通胀压力的上升,或仍是压制债市的核心因素,其他潜在干扰因素包括部分经济指标韧性、年底前后资金面等,债市震荡或延续。中期来看,宏观形势及“资产荒”背景下的再配置压力、外资流入等因素,仍有利于债市。

“全年社会融资增速将在10%-11%区间内,10.5%将成为判断政策松紧的中位数。”明明预计,对于债市而言,11月金融数据可能提示单月经济活动有所增强,而12月10日通胀数据却略超预期:目前年内各类因素互相交织,印证其对于“年内债市震荡”的判断。

温彬认为,下阶段,货币政策要平衡好稳增长和控通胀,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继续优化信贷结构,确保资金流向制造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此外,在货币政策需兼顾币值稳定目标之时,逆周期调控政策要更加发力,财政政策要继续推进减税降费,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要落实好专项债、项目资本金等新规定,共同形成“几家抬”的稳增长格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