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和北大通报都来了:利用权力性寻租尤不能容忍

韩福东2019-12-11 17:05

韩福东/文 在被学生公开举报性骚扰75小时之后,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钱逢胜被学校开除,上海警方也主动介入此案。而12月11日,北大也公开通报了之前被举报的博导冯仁杰与多名女子保持不正当关系的处理结果:撤销其教师资格、予以解聘。

从社交媒体上的学生留言和相关报道可以看出,55岁、已婚的钱逢胜是个作案老手,长期利用教师身份对女学生进行言语和肢体性骚扰。这一次被曝光反而算是一个意外。

“意外”姗姗来迟这一现象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钱逢胜以教师身份对女学生肆无忌惮上下其手的行为,基本上没掀起过风浪。这显然和他掌握学生论文是否通过、毕业是否顺利的权限有关。利用权力进行性寻租,这是本案引发公众极大愤怒的最核心原因。

性在当下中国早已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读研的学生也非懵懂的无知少女。很多传统社会认为伤风败俗的行为,譬如婚前同居、伴侣间年龄差距过大等,现在已是寻常生活,获得普遍的理解和宽容。甚至包括某些对婚姻关系造成挑战的行为,也更多被认为是私域伦理的范畴。

但利用权力关系进行性寻租则不一样,尤其寻租过程中涉及的交易对象是公共资源——譬如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评价,那意味着被寻租的女生如果拒绝,可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这个代价有多高?学生的判断更多来自经验,她们会预期学校在面对举报时将如何作为。如果学校惯于将教师丑闻和学校声誉做捆绑,那意味着即便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举报也可能被内部压制。在这种预期下,学生举报的积极性就会很低。近来浮出水面的高校教师性骚扰事件,大多都是学生通过媒体平台曝光,这应该引发高校的反思。

因为存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高校应在师德规范中对此做必要建设。如果对人性有基本的洞察,就应该知道,教师利用权力向学生性寻租绝对不可能是个案。因此,加强师德规范的着眼点并非寄望个人师德修养,而是增加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同时也让学生有据可依,在她们遭遇不当骚扰时会想到投诉和曝光,而不用担心打击报复,影响学业。

进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第三种黑猩猩》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判断,人类是“轻微的多偶制”动物。如果这个断言属实,那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种适当弹性的两性空间可能就是合理的。但也正因为人为“轻微的多偶制”动物,在涉及权力阶梯秩序的场景中,更要防范那种性寻租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如果缺乏适当规制,权力的性寻租几乎就是一种必然会发生的现象。

比如,教师考核学生时往往有一些自由裁量权,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有相当的合理性,但糟糕的是,这一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钱逢胜用于性寻租。据称,他会在考试前让学生陪吃、陪唱和跳贴面舞。

由于掌握了核心的考核权长期进行性寻租,却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人类都具有成本收益计算的本能,钱逢胜无疑是个中高手,之前从未被举报,这种过低的性骚扰成本,激发他在这一条道路上愈走愈远。他当然也考虑到被骚扰者的收益,作为公共资源的考核权在这里就被他拿来用做了交易。

这是权力“性寻租”最大的危害所在,在所有可能的范围内,公共资源都被权力拥有者拿来,作为受害者的一种补偿,它侵犯了整体的公共利益。

(作者系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