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请给中国互联网公司快递一个“比尔”吧

程明霞2019-12-12 21:07

最近从某互联网大厂辞职,暂时赋闲在家。虽然(不知怎么搞的!)依然行程很满,但终于获得了对自己时间与精力的最大的掌控权,得以任性又愉快地阅读和写作。就是在这段难得任性又愉快的时光中,我突然想明白了,作为从年少持续至今的私人爱好——“阅读+写作”,于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咳!咳!

我全部的阅读都是为了解答我的某些疑问。因为我的人生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我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捍卫某些我珍视的价值。因为看到太多我所珍视的价值和品质,在这个时代正日渐消亡,或者被忽略、被嘲笑。比如理性,比如真实,比如不迎合,比如延迟满足,比如愿意为了自己内心中最深的激情与梦想,付出漫长而沉默的努力。

所以,只要我的人生还有疑问,我就不会停止阅读;只要看到某些闪闪发光的价值与品质没有得到最大化地彰显,我就会一直写作。所以,哪怕是下面这份看起来十分杂乱的书单,也都是基于这样的底层逻辑。

比如,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中美互联网创新的对比:中国互联网的创新真的与美国硅谷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硅谷吗?为何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市场几乎全军覆没了呢?未来三十年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中美科技公司又会是怎样的竞争格局?《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成就——万亿美元教练》两本书,虽然完全是不同维度不同主题,但都对以上问题作出了启发性的回答。

我还始终关心如何更好地理解自我,看清自己与时代、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忠于自我。《人的全景》、《周期》、《人类网络》,都让我颇有收获。

对了,我这半年来都在处理自己的中年危机,突然裸辞也多少与此有关。MIT哲学家的《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和生殖生物学家的《中年的意义》,算是两份合格的安慰剂。

另外,亲密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小说家残雪很多年。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包含着许多我所赞赏的品质:纯粹。不迎合。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地勤奋与坚持。相信自己,并有勇气始终做自己。前阵子读了她近期的一部大长篇《黑暗地母的礼物》,发现她也被岁月的双手悄然改变。但庆幸的是,仍然能从她作品中清晰地辨识出那些我一直珍视的价值。

温馨提示:以下书单与点评纯属个人趣味。永远都不要将任何人的书单当做自己的阅读指南。不妨将别人的书单当做TA乐意向你吐露的一小份心灵秘密。

No.1 《成就》比尔是谁

你能否想象,有一个人,是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王兴、张一鸣、黄铮、程维、刘强东、雷军、沈南鹏、李开复共同的顾问与教练?

本书主角比尔·坎贝尔,在硅谷差不多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他是众多硅谷明星公司的创始人与高管团队的顾问与教练。这本小书就是基于他的管理理念与具体行为的一本管理札记。

我认为它揭开了硅谷成功的另一面,除去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与增长之外的另外一面:关于大公司内部的人与团队,关于聪明之外的善良与道德,关于数据与算法背后的爱与情感。

读完这本小书,我既被比尔的为人与做派深深打动,也被两位作者追忆比尔的那份深情所感染。但紧随而来的是一连串的疑问与担心: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背后,有没有这样一位“比尔”,在公司高速增长的同时,帮助创始人与核心高管不断优化团队管理与建设?中国互联网大佬们,会接受身边有这样一位“比尔”,长期贴身观察、指导、干预他们的决策,甚至教训他们愚蠢的行为吗?

就在阅读这本小书之际,中国两家科技公司的恶意裁员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这本小书可以说来得恰逢其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实在是太需要一位甚至一打“比尔”了!

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这句出自贝索斯、被张小龙高度认可的话,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圈内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但是这本小书更近一步,它用丰富的场景和具体行为充分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聪明,以及如何去实践善良。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而言,比尔既是一个榜样,也是一面镜子。读完这本书,让我忍不住想要大声疾呼:

拜托,请给中国互联网公司快递一个“比尔”吧!

No.2 《人类科技创新简史》

科技创新的马斯洛金字塔

“人类的每次创新几乎都是为了满足一种短期需求或解决一个急迫的问题。他们并不清楚,像这种为了达成小目标而开展的微小创新,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很可能为遥远的未来设下一个陷阱……人类预见未来的能力有限,他们竭尽全力创新的结果,也许可以减小短期风险,却往往也会带来新问题。”

这段话用来预警AI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似乎十分恰切。但是在《人类科技创新简史》一书中,这段话其实是在描述农业革命带给人类生活的不可逆的后果,它将人类从浪漫的游牧时代带入了苦难无边的农耕时代。

我觉得把这本书称为“人类科技创新之历史的教训”也不为过。作者关于农业革命带给人类悲剧命运的结论,与《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的判断保持一致;作者在机器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上,也表达了和尤瓦尔同样的担忧:“历史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人类往往在好不容易爬出一个陷阱的同时,又掉进了另外一个陷阱。机器人的出现将给人类挖下一个什么样的陷阱呢?”

但是,但是。相比历史学家尤瓦尔在他的“简史三部曲”中发出的惊悚的预言与刺耳的警告,这本《人类科技创新简史》在讲述过往、展望未来时不仅更加理性、严谨、论据详实,而且整本书对人类科技创新成就的6层分类,也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书中既展开一幅流动的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卷轴,又搭建起一个人类科技创新成果的金字塔,在这一横一纵、一动一静的坐标系中,让读者得以获得一种新的眼光,重新理解大大小小、过去未来人类每一项具体的科技创新。

不妨用作者构建的坐标系去看一看,对这一轮信息技术的爆发及其应用,你是否会有新的评价;对AI之于人类未来的影响,你会更乐观还是更悲观。

No.3 《人的全景》

人生进阶的“兵器库”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有100分的能力,却只收获了30分的成功与幸福?作者在序言里这句扎心一问,让这本书像极了“成功学”。本质上,它确实是一本关于职场成长、人生进阶的书。

但是它并不贩卖焦虑,也不兜售成功,没有励志书籍里弥漫的鸡血满格的气氛。丰富而详实的跨学科的知识引用,让它颇有学术书籍的观感,整本书泛着冷静、严谨的工具理性的光芒。概括全书主旨的那一张巨大、完整又细致的逻辑图,充分体现了作者致力于为人的自由意志绘图的勇气与努力。读完后,我为中文世界有这样一本兼具原创性、严谨性、实用性的成功学著作而诧异,可谓是成功学界的良心了。

王兴说,他发现很多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我发现,很多人敢于面对任何人,除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景》是一本写给思考者和勇敢者的书:它需要你敢于直面痛苦与困惑,同时勇于认清自己。

No. 4 《周期》

大投资家的大智慧

发现伟大的投资家拥有伟大的智慧这件事,是从查理·芒格开始的。他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用两句话就可以说完,但是芒格的思维方式,却无数次地打动我、敲醒我。比如,我记得他说,这世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正好不偏不倚地落到某一个学科的范围内。他因此讥讽那些被某个专业禁锢了头脑的人,他鼓励多学科、多元角度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有了被芒格震撼在前,又有了最近岁末年初对明年经济的各种互相打架的预测,这本另一位久负盛名的大投资家的著作《周期——投资机会、风险、态度与市场周期》,摊开在我的书桌上。读完也很涨知识。虽然霍华德·马克斯不如芒格那般让我收获很多强大的思维工具,但是他对经济周期与市场波动的细致分析、对市场中人性的洞察、以及人性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各种周期,有着警钟般的、拨开迷雾见真容的启发。让我们得以在各种嘈杂的或乐观或悲观的声音中保持淡定,接受一切,并理智行动。

可以说,这位大投资家的理念,也符合那些我所珍视的价值:保持理性。反抗贪婪。看清并原谅人性。在人性的弱点带来的永不停止的疯狂与恐惧之间,你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No.5 《人类网络》

你是你的社交网

讲真这类句子简直听到我要吐了:You are what you read.You are what you eat.You are your time.You ar ewhat you hide…… 喏,《人类网络——社会位置决定命运》这本书的主旨大致也可以这个句式概括:You are your net work.

作为研究经济与社会网络20余年的斯坦福经济学教授,作者写给大众的这本科普读物也是实力在线的。书中每个章节都细致讲述了不同网络的特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丰富有余但是性感不足。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网络中。”这是我对个体与网络社会的关系本质的一句偷懒的概括。相比前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网络,人类网络在被互联网连接之后已经变得高度复杂、高度风险、高度不确定。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人类网络,还有很多很多待解、待研究的命题。这本书是解答这一命题的努力之一,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

No.6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哲学家的中年危机

首先想对这本书的中文版本表示严重的愤怒!我不喜欢这本书的中文译名、也不满意中文版对这本书做得大幅改动。

原书名是极其直白简洁朴实的MidLife:AphilosophicalGuide,直译为《中年:一份哲学指南》。这本书刚出版不久,我在前东家《哈佛商业评论》上读到它的核心内容,趁在美出差期间,跑了三家书店买到这本书的英文版。后来在国内某家书店角落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的中文版,简直无法相认。大概是中文编辑觉得太平淡了,中文版书名改成了冗长又空洞的《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更糟糕的是,当时这本小书最吸引我的开篇:《中年危机简史》,在中文版被挪到了全书最后作为补充阅读。很少有关于“中年危机”的文章追溯“中年危机”这个词汇的来源,作者以其学术习惯,在这本书的开头做了梳理,我认为是引导读者进入这个话题的最佳方式。但是却被中文编辑当作附属阅读材料,丢弃到了全书结尾。——好了,吐槽到此结束。

出于对自己中年危机情绪与心理的深刻剖析,作者得出了“中年危机”的根源在于“错失”与“不甘”。人生行至中年,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该接受现状还是反抗现状?

哲学家作者在细致的自我剖析、抽象的逻辑论证过程中,最终实现了对自己中年危机的消解。虽然作者的分析令人信服,但是作为读者,我的中年惆怅并没有在读完全书后完全消散。哲学家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能力,让人有点小崩溃。

No. 7《中年的意义》

生殖生物家学的中年危机

相比哲学家的多愁善感、简单事情复杂化,同样为了对抗自己的中年危机而写了《中年的意义》,这位生殖生物学家、拥有动物学位的兽医的书,反而更得我心。

作者以大量基于进化、基因、人类生殖与生理特性的严谨科学证据与分析,雄辩地安慰了我:“中年”是人类这种生物与人类社会的一种极其明智的安排,从我们的远古祖先到现代社会,“中年”历来都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时光,而我们现在又处于最有利于“中年”的时代。

如此这般拔高与礼赞“中年”的意义,不知你信不信。读完作者这本风趣幽默、结构完美的著作,反正我是信了。而且几乎爱上生殖生物学家要超过哲学家了。

No.8 《黑暗地母的礼物》

一切都是爱

明霞,推荐一本残雪的书给我吧。

额,一本?

对,一本,多了没时间看。只是想了解和感受她一下。

真是难为死我了。我在书架那一列残雪的著作面前徘徊好久,都不知道该挑哪“一本”来代表残雪。残雪作品特别奇特的一点在于,她的每一本作品都像一块砖,她用全部的“砖”构建起了一个独特诡谲的迷宫。单独一本书都是迷宫的一个局部,不足以让你窥见那座完整的建筑。所以,真要给出良心建议,我会说:要么你就尽量一本本的读残雪的全部著作,一块块认清她构建的迷宫。要么真的你其实不必阅读残雪,她的作品并不是轻松愉悦的消遣。

大部头长篇《黑暗地母的礼物》,是残雪迷宫上相对晚期的一块砖。它和早期那些砖块既有似曾相识之处,又有非常明显的变化。简单地说,随着年岁增长,残雪变温暖了,变温柔了,但是也变得更加天真单纯了。这部人物众多、情节涣散的作品,终究是一个爱情故事。既是一段辗转而甜腻的忘年恋,其中又充盈着作者本人毫不克制的对文学、对理想主义、对纯洁人品的爱和歌颂。

没错。爱是一切的起点,人是一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