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刚兑信仰不能再充值了

刘鹏2019-12-16 10:52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刘鹏 12月6日,一只名为“16经开PPN001”的10亿私募债回售违约,在债市圈惊起不小的涟漪。

原因是这只债券发行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呼经开”)被市场认为具有类城投公司属性。违约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是,经过当地政府开会协调,呼经开偿还了大约6亿元,未偿部分与投资人签署了展期协议。

看起来事件是得到了解决,但它却给市场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债券刚性兑付的最后一块堡垒,城投债的刚兑真的不能打破吗?

我们认为,对城投债刚兑的信仰不能再充值了,投资者也要告别闭着眼睛买城投债的时代。

近年来,监管层一直在有序破除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上的刚性兑付,如资管新规、理财新规打破了银行理财市场上的最后一块刚兑堡垒——保本理财;又比如,近期,央行、银保监会稳妥处置了包商银行的严重信用风险,在最大限度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同时,打破了金融市场上的刚性兑付。

同时,债券市场上的刚兑也在逐渐被打破,从交易所市场到银行间市场,从私募债、公募债到中票、短融、超短融等债券品种,近来都出现过违约。市场主体开始逐渐理解违约,对违约的容忍度也在提高,这为城投债风险打破刚兑铺垫了市场环境。此时对局部风险的释放,也会避免风险越堆越多,从而更好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其实,市场对于打破城投债刚性兑付已产生预期,去年8月,新疆兵团六师国资公司一只超短融出现违约风波时,打破城投债刚性兑付预期的种子已经在市场埋下。对于这次呼经开的违约风波,市场也早有预期,因为它已经涉及多起非标逾期、诉讼,出现流动性较为紧张的情况,同时它所在地区的财政收入也不稳定。

城投债之所以能刚性兑付,是因为城投平台背后的地方政府为了顾及当地的信誉和融资环境的大局,绝对不允许城投融资平台出现债券违约事件,哪怕出现违约,也会想各种各样办法来腾挪。这样的操作让投资者产生对投资高收益城投债的刚兑信仰。

但是,城投债的刚性兑付违背了“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造成了市场的畸形状态,如助长了道德风险。有券商人士曾担忧,有的机构投资者对风险产生麻木情绪,不考虑经济数据的好坏,以及地方政府的债务严重程度,甚至抱着即便地方政府还不了本金,还利息也是没有问题的想法,去追捧城投债。

此外,城投债刚兑也干扰了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因城投融资对利率调整不敏感,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不利于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同时造成了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挤压,特别是在今年信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民企债券融资受挤压情况尤其严重。

欣慰的是,有机构已开始重新审视城投债投资价值,重视分析城投公司及背后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偿债能力等基本面研究,城投债出现了信用分化。是时候破除城投债刚兑迷信了,让债券市场的发行、定价、交易的准绳回归到市场之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