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银行业将出现大规模并购 中小银行能否借金融科技转型制胜?

胡群2019-12-16 19:1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2020年将是好银行与坏银行的分水岭,2025年银行业中将出现大规模的并购机会。”麦肯锡发布的《中国银行业CEO季刊》显示,由于各类提供成熟的数字体验和更多产品的机构涌现,银行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这些压力来自经过数字化变革后的现有银行,采用数字化策略拓宽营业范围的小银行,以及高歌猛进的金融科技企业和非银行借贷机构,其中科技公司尤为突出。

虽然近年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但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能力并不如意。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撰写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调研银行整体数字化能力自评估平均得分3.01分(总分5分),其中,国有大行3.31分,股份制银行3.45分,城市商业银行仅2.83分,民营银行(不含互联网银行)为2.99分,新型互联网银行(3.87分)比农村商业银行(2.49分)高出1.38分。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两大关键词应是科技与开放。京东数科推出的一站式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JDD T1可助推金融机构业务数字化转型。”近日,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谢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金融科技下半场,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共建成为核心,金融机构要用科技的手段让强金融属性、强线下特征的业务加快数字化进程,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

大中行进击

近年,面对外部经营压力、竞争和监管趋严等环境变化,中国银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步履维艰,多数上市银行的年报显示,净利润收入已数年低于双位数。但据麦肯锡数据显示,在类似严峻环境下,多家全球领先银行通过大数据应用,仍能在公司及零售核心业务上实现10%~15%的增长。此外,针对困扰很多银行的不良率高企问题,领先银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宏观经济下行情况下,仍然实现了良好的风险控制。而人工成本上升、科技投入增加,令很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上升,但数字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银行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这为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样本。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曲向军表示,“全球前50大银行中,90%以上都在积极应用高级分析技术。全球领先银行将税息前利润的15%~17%投入到数字化、科技和大数据领域,科技和大数据人员占到总人数的17%左右;与之相比,中国银行业的相关人才比例不足5%。拥抱大数据、提升银行竞争力已是整个行业的共识,能够率先转型为‘科技银行’、‘数据银行’的金融机构,将在未来10年领跑同业。”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果,大中型银行通过加大数字科技投入,以及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科技研究院等机构取得不菲业绩。如工行手机银行的用户总数已经突破3.49亿,用户规模、用户粘性、用户活跃度三个指标均领先行业,其中活跃客户达6770万,粘性达到了单日1200万。招商银行零售总客户数突破1.3亿,招商银行App用户突破1亿,App登录用户数已经占到全行日均流量的90%以上。

当很多中小银行仍处于业务系统数字化的金融科技1.0,及不同业务系统的互联的金融科技2.0阶段时,大行已向金融科技3.0进击。

建信金融科技董事会秘书蔡军近日在亿欧·EqualOcean、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联合主办的“2019世界创新者年会——金融科技创新论坛”上表示,金融科技亟需向3.0进阶。一方面,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助力破解金融系统固有痛点,实现信息可信共享、多中心化高效协同和智能监管,为新一代金融平台的建设提供新路径;另一方面,金融与科技产业内的市场结构、资源要素、边界进一步融合,协同加快向新金融转型。 《报告》显示,90%的调研银行正加大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力度,但各银行规模差异较大。30%的调研银行2018年信息技术投入占总营收比例为1.5%-3.0%,26.5%的调研银行占比超过5%。60%的调研银行信息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比例低于5%,12%的调研银行占比超过30%。

小银行:不想说再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把2010年和2016年的中国银行业数据做了对比发现,2010年大型银行资产份额占比57%,到2016年下降了47%,增长快的主要就是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但他强调,未来银行业集中度一定会提高,将有“不在少数”的中小型银行法人机构进入破产清算或兼并重组。 金融科技时代,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面临快速迭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无疑是小银行,但与新型互联网银行天生的数字科技基因不同,它们在技术、人才、资金等多领域难以快速提升数字化能力,如果不能在未来数年中,有效提升盈利能力,将可能退出市场竞争。因此,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为银行带来曙光,这为专业的金融科技服务商提供了重大的市场机遇。

这是一个广阔的蓝海。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金融服务行业拥有约62,000家各类机构,中国金融行业资产总值达334.9万亿人民币,增长了14.1万亿人民币。在GDP增长及消费升级的持续推动下,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不断增长,据奥维咨询测算,中国金融机构2018年在科技领域的开支总计1,522亿人民币,这一数字将以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将达到4,008亿人民币。

当前,服务于金融机构的B端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腾讯、阿里、京东、金融壹账通等几家巨头角逐的新态势,而各家在金融科技领域都有所建树,多位城商行高管向记者表示,由于腾讯、阿里、平安均参股国内互联网银行,很多城商行不愿与其进行深入合作,而与京东数科的合作则没有争夺用户等因素的担忧。

“对多数中小银行来说,人才队伍、科技能力都存在短板,加强外部合作、融入金融生态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无论对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来说,银行要深入理解每个产业的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对金融科技企业来说,现在正是服务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最好时机。

金融科技下半场

如何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谢锦生认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两大关键词应是科技与开放。京东数科推出的一站式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JDD T1可助推金融机构业务数字化转型。

JDD T1旨在向金融机构提供涵盖IaaS、PaaS、DaaS、FaaS在内的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托于“全组件化,无缝集成”、“自主可控、开放融合”、“业务共生、全栈服务”等特点,助力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建立“科技+开放”的全面能力,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成本明显下降、业务创新加速、业务规模显著增加。简单来说,T1拥有全景解决方案,涵盖了数百个产品和组件,这些产品与组件可根据每家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灵活定制,围绕“科技+开放”的能力建设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以银行的数字化为例。T1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是覆盖底层、中层、应用层的一揽子服务,涵盖IaaS、PaaS、DaaS、FaaS,通过构建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移动中台,解决客户经营、场景运营、风险管理和技术重构等几大需求。

目前,T1已与福建华通银行、吉林亿联银行等银行展开合作。华通银行行长李超表示,“华通银行坚持‘以金融为本,互联网为用’的经营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银行。开放,是华通银行在业务合作中的一个关键词,未来的银行一定是在保证信息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以开放、兼容的心态与外部机构加强合作。华通银行将持续与京东数科这样有技术能力,也有场景连接经验的机构合作,不断夯实产品能力和服务,更好地服务本行客户。”

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京东数科也在不断拓展金融科技的业务范围,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从IT基础设施搭建,到中台能力输出,再到开放场景对接的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

“金融科技进入下半场,科技公司与银行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入。”谢锦生认为,“华通银行在IT架构上没有历史负担,可以根据最先进的技术构建,在如何利用技术改进产品和服务这一点上,与我们高度契合。华通银行有金融业务的专业禀赋,我们有技术和场景服务的经验实践,双方优势结合,相信会为银行客户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仅在2019年,京东数科已经帮助部分合作的银行实现用户规模环比增长430%、交易规模环比增长751%、保有量规模环比增长780%。

在金融科技下半场,资管科技已经成为驱动行业进化的新动能,而科技将从产品、风控、投研、估值、运营等多方面对资管行业产生深刻影响,资管机构要顺应市场趋势的变革,积极拥抱资管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京东数科以大数据、区块链 、NLP、AI 等技术作为引擎,将综合性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前沿性金融资产建模和风控能力,跨资产跨市场的交易管理能力,与对实体经济与产业的洞察能力相结合,创新性地推出资管科技平台—JT²智管有方。截止目前,该平台服务机构已超过150家,覆盖银行、券商、基金、信托等多类金融行业,用户数量超过1300个,TIP交易额超700亿元,资管平台累计交易额超200亿元,服务发行ABS近300亿元。

2019年8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到国家高度,并提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这标志着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金融科技探索的脚步将更加稳健和坚定,而京东数科在金融科技服务领域的探索,有望引领更多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合作。

当金融创新步伐坚定向前时,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进一步完善。11月28日,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公开发言中也提到了“监管科技”的重要性,并表示,人民银行将积极推动“数字央行”建设,强化金融数据治理,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数字化、程序化,建设数字监管报告平台,提升监管专业性和穿透性。仅在数日之后,央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北京市率先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则表示,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就是把金融科技创新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