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好闺女,台下纯爷们儿!00后的他已是梅派第四代乾旦传承人

董瑞强2019-12-27 11:20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董瑞强

巴特尔,梅派传人,00后。

在他眼里,“00后”追求自由,思想更开放且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冒险去做一些事情,没有太多顾虑。

12年前,小巴特尔就开启了人生事业的第一页——学习京剧梅派唱腔。彼时的他,年仅3岁,每当顾客前来他家澡堂子洗澡,小巴特尔总是拉着顾客的衣襟,要求他们听完自己唱的京剧《贵妃醉酒》,方肯罢休。很多比他年长的人在一番“捧场”后,着实感到非同一般,惊叹不已。

十年后,果不其然,他终于达成所愿,成为梅派最小的弟子——京剧大师梅葆玖亲自指定的梅派第四代乾旦传承人。

他与梅先生的初次相见,称得上一段佳话。2010年,5岁的巴特尔,在首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上一鸣惊人,夺得金奖。这一次,令他终生难忘。不光是拿奖,还有第一次见到梅葆玖先生,并从此结缘。此后,小巴特尔的学戏生涯迎来了重大转折,在名家亲自点拨下,进到另一层境界。

巴特尔长相清秀,温文尔雅,身高已有一米七六。在多数人眼里,他是备受追捧的“小鲜肉”,更被誉为京剧界的“小神童”。他可以是个好学生,也肯定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京剧表演者,因为他的一个显著优点就是勤奋。京剧是他的最爱,其次是书法。他从小好问,学戏一点即通,能记下诸多晦涩难懂的戏文,从唱腔神态到身法姿势,都惟妙惟肖。

他还有一个特点,不论何种场面,都不胆怯、不紧张。尤其见到前辈名师,敢主动上前求教,这令很多初次见面的京剧名家颇为震惊。首次见梅先生时,父母并未示意,他主动跑到梅先生跟前脱口而出:“梅爷爷您长得真帅”、“我特别的崇拜您”。

也正因此种种,他被梅先生看中并备受青睐。在2012年北京一档电视节目中,巴特尔献唱《霸王别姬》,梅葆玖现场直评:“梅派接班人没问题。”

此后梅葆玖也曾这样感慨:“看到巴特尔这样年轻可畏的后生,自己想告诉父亲,我尽了孝道,我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了,不仅如此,我还有了小传承人。”

走在大街上,无人能判断出这位小传承人已是有着十多年学戏生涯、上百场演出经历的京剧表演者。梅葆玖生前很喜欢带他出席各种场合,诸如参加卫视春晚,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走红地毯,与众多大腕同台演出等,各界明星包括姚明、王力宏等人无不为之拍手称赞。

这十二年间,让巴特尔感触至深的经历是跟师爷爷在一起的时光。每次见到师爷爷,他印象都很深刻,都能学到一些新知识。他有一种追求精神。他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湖南卫视中秋晚会上,他与师爷爷梅葆玖、师父胡文阁三代同台献唱梅派经典《贵妃醉酒》,一时被传为佳话。他们是此中高手,游刃有余。

当时9岁的巴特尔问师爷爷的第一个问题是《贵妃醉酒》第一句“海岛冰轮初转腾”“海”的唱法,梅先生进行了详尽讲解。“不管是在机场、酒店,还是在哪里,我一问到师爷爷,他都不辞劳苦给我做示范。包括平常也是如此。”巴特尔说。

梅先生生前非常关心巴特尔的学戏进展,一次在去往演出现场的大巴车上,就问他:“我的小巴特尔最近又学什么新戏了?”他把刚从老师奶奶王志怡(梅兰芳大师亲传弟子)那里学到的《西施》,唱给梅先生听,梅先生、胡文阁会对其中咬字发音问题解疑释惑。

出生于普通家庭,祖上是蒙古族,父亲给他另起名“巴特尔”,意为英雄。家住北京东五环外,父母最早经营一家大众浴室。这是巴特尔全家的收入来源。

既非京剧世家,也非名门望族,巴特尔的京剧智慧源于何处,年纪轻轻却被名家器重?京剧界人士都将他的成功之道归结为天赋与后天的勤学好问。

他有唱好国粹京剧的天分。此前描述他的文章多会提及在其八个月大时——听戏不哭、手比兰花指、3岁大时就能唱梅派戏等等。巴特尔在经济观察报此次专访中也坦承了这一说法。不过,他更认为这一切应归功于后天的执着和努力。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京剧的热爱。三四岁时,为了能继续学戏,巴特尔竟做出了同龄人少有的动作,给妈妈下跪。他也曾参加京剧培训班,5岁能唱多个京剧选段,其中唱的最拿手的要数《贵妃醉酒》。

不过,至今他仍在学习和钻研这场经典大戏。他说:“唱戏不只是外在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戏背后人物的精神内涵和内心世界。需要不断地去揣摩、去感悟、去体会。”在他看来,这是学戏最难之处,也是梅派艺术的最高境界。“要真正达到这一步,难度确实很大。”巴特尔说。

业界认为,梅派艺术将儒家中正平和的思想演绎到了极致。所谓中正平和,巴特尔的理解是,“不管是台上唱戏,还是台下做人,都要不偏不倚,待人平和,仁者爱人”。

“我们是男性,演旦角艺术,特别要把握好度,左右都不能偏,不能太女性太妩媚了,也不能演的不像。台上台下反差很大,台上做着旦角的姿势,台下不能也那样。否则会惹人讨厌。”他说。

这种模式切换其实也在考验着表演者。巴特尔称,“这个不是学,而是自己就应该明白。我是个男生,上台演的是艺术,传承的是中国的国粹经典。如果台下也那样,就不是艺术了。”

巴特尔妈妈直言:“他台上是好闺女,台下是纯爷们儿。”

他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一本珍藏已久的《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上面有梅葆玖于2016年2月14日的亲笔签名。不管是在车上,还是学习之余,他都会随时翻一翻。

为了更深入掌握人物角色内心的转变,他查阅过很多文献、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最近在看《梅氏醉酒宝笈》这本书,专门研究《贵妃醉酒》。巴特尔对自己要求严苛,他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把人物复杂的心理演绎到极致,台上要真正成为杨贵妃。

书中所写的是四大名旦之首、梅派开山祖师梅兰芳的巅峰之作。巴特尔说,祖师爷爷二三十岁时演杨玉环,可能是一种心理;四五十岁演这个角色,可能又是一种心理;到晚年再演,又有一种心理。随着年龄增长,体悟也会更加深入,上台后就像杨玉环附在他身上一样。祖师爷爷一生都在研究和揣摩人物心理,包括在《霸王别姬》里对霸王的那种爱,那种凄美结局,感受是不一样的。巴特尔在跟师父不断学戏中,也在细细感悟人物心理的转变。

除京剧书籍外,他也很喜欢读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代名著。“其实每看一本书,都会去思考主人公性格是怎样的,有哪些品质。每个人成就的获得,都是基于平时的磨练,不断汲取老一辈人的经验和智慧。”他说。

当你置身巴特尔的京剧艺术文化传播中心时,有个面积不大的房间肯定会吸引你的注意,那里有巴特尔的“成长之路”。在两个高约2米的玻璃柜里,一排排摆满了他12年来的荣誉。其中一个奖项有特殊纪念意义,就是首届“国戏杯”金奖,这是梅先生亲自为他颁的奖。

还有一长排玻璃衣柜,里面存放着巴特尔一路走来,各个阶段穿过的戏服,十分的艳丽,比如演虞姬、贵妃时的戏服。2014年时,他和师爷爷、师父同台演出的戏服也安放于此。

在外界看来,他所走过的路,颇具传奇色彩。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巴特尔认为,价值、执着和使命最为贴切。

可能对于真正的戏曲表演者而言,戏比天大,只有唱戏,沉浸其中,才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巴特尔也不例外,能成为梅派传人,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

如他所言,“不管是歌手、演员、企业家,还是京剧表演者,都在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而我的事业就是要让梅派艺术永远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愿将毕生穷尽于京剧梅派艺术。”

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也是他最大的梦想。

巴特尔说:“师爷爷到晚年还在传播京剧,传承梅派艺术,永远都不会说撒手不管,甚至是在他刚过完最后一个生日后,还在不停歇的给学生讲京剧。他认为京剧要从娃娃抓起,在全国两会上也提过这些建议。”

如何传承好京剧?目前巴特尔考虑比较多的是,先让小朋友、青少年朋友了解京剧文化,要懂本国经典,才更便于到国外传播。即便不学戏,起码也要去了解。“其实国外小朋友也很喜欢京剧,觉得京剧真的太美了。看完演出,他们都非常惊讶。”

现在各大剧院在拍一些新戏,如清代、民国时期的戏。巴特尔认为,新戏是传播京剧艺术的很好途径。唱腔保持不变,但增加了不少新元素,以更好玩、更有意思的方式表演出来。今后不只是演老戏,还要把新戏演好。这是创新,亦是对梅派精神的传承。

梅兰芳曾在“古装新戏”《西施》一剧中创作了“羽舞”,也首次在伴乐中加入了二胡,丰富了京剧旋律和音乐元素,被视为京剧音乐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梅葆玖继承父亲革新精神,在《西施》中增加了交响乐伴奏,也保证了中正平和的“梅腔梅韵”。

巴特尔还没有感到太大压力,比较坦然,他说,“现在仍要踏踏实实学习、学好老戏,必须打好基本功。”

在巴特尔眼里,“00后”追求自由,思想更开放且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冒险,敢于去做一些事情,没有太多顾虑。

他说:“现在提倡开放性学习,不管学什么,都要有发散性思维,比如学完一节课后,就要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内涵及逻辑,调动大脑,大胆去想象。老师也经常提醒不能被应试教育所困,一定要脚踏实地去学习和钻研。”

与其他“00后”不同的是,他的手机里没有流行歌曲,而是装满了梅派戏曲。“我一有时间就听戏,有时甚至写作业时也插着耳机听,反复听。”巴特尔说,除了京剧,他也喜欢听一些美声唱法。不过,他很少看电影电视。每天会看时政新闻,关注国家大事。

他从不乱花钱,最喜欢买的就是戏服。他最近打算置办一个声卡和一些直播设备,加起来有八九百元,都是为更好传播梅派艺术。他很少在微信中发表情,爱写文字。他文科比较好,未来的目标是报考艺术类大学,如中央戏曲学院。梅先生生前也经常教导他“好好学习、好好学戏”。

巴特尔用餐讲究,为了保护嗓子辛辣不吃,葱蒜姜不碰,冰激凌一口没动过,只喝白开水并坚持至今:“尤其是上台前,不能乱吃东西,习惯不吃饭,直到演出结束后再吃。”

巴特尔的父母专门置办了北京特尔少儿京剧艺术文化传播中心,全力支持他发展京剧事业。每次外出表演,一般都是妈妈陪同前往。他现在就读于北京市日坛中学,每天中午爸爸妈妈送饭到学校。2020年,他即将面临中考,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但每天仍坚持练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记者
关注国家工业、环保领域产业政策,重点关注钢铁行业、电商、环保、新能源、高端智库等相关方向。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