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星二代”的海外“游牧”记

宋笛2019-12-27 15:32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笛 郎永淳可能不知道,已经是美国东海岸时间夜里2点了,郎俣森才刚刚从一个聚会中回到宿舍。

临近考试,郎俣森正过着日夜颠倒的日子。他在头一天晚上学习到凌晨2点,又于第二天的下午2点起床赶到图书馆自习,12月11日这天,他忙里偷闲,参加了一个朋友的派对。

郎俣森是原央视主播郎永淳之子,目前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一。出生于1999年下半年的郎俣森可以勉强被归入00后的范畴,他周围的朋友大部分都生于2000年后,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大部分都是在高中就来到美国求学。

郎俣森喜欢繁华的城市,喜欢球鞋,喜欢NBA,喜欢凯里.欧文,还在校报负责体育新闻的采写。郎俣森正在学习炒股,这也是他和郎永淳之间最融洽的话题。

今年暑期的时候,郎俣森去了一次英国,他觉得和美国不一样:晚宴的正装、学生舞会,郎俣森说他有一个很不切实际的想法,想毕业后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工作到足够年轻还可去世界各地的时候,就不工作了,想到处去看看。

最近一段时间,郎俣森喜欢漫无目的地在Youtube上搜索各类的冷知识和纪录片,比如世界上最长的河是哪一条等等,他偶然刷到了一部纪录片,一个人跳上了火车,那是西非某个国家的一条铁路,连结了荒漠和大海,纪录片里的人坐着火车一路前行,路程中碰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游牧部落,住在类似于帐篷的地方,火车上的人被邀请在帐篷里住了一晚。

语言不通、文明不通,火车上的人就这样和与世隔绝的游牧部落共处一夜,第二天又各自踏上了行程。

郎俣森记不得纪录片的名字了,但他说:“我觉得特别酷”。

来到纽约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郎俣森总算来到了一座美国的大城市:纽约。

大城市便利,尽管对逛街没什么兴趣——郎俣森逛街基本是为了买鞋——但是要找吃东西的地方就方便很多,哪怕已经很晚,还是能找到营业的餐厅。郎俣森说这就是大学的乐趣,就是你突然在凌晨一点饿了,你还可以出去吃汉堡,最重要的是还有人陪你一起去。

郎俣森在美国的小镇呆了不少年。

2013年郎俣森随母赴美求学,他呆的第一所学校位于美国纽黑文附近的一座小镇,紧邻耶鲁大学。现在回想起来郎俣森觉得那并不是很好熬的两年,异国他乡,几乎没有朋友,刚开始的一个月需要很用力才能听懂课程。

两年后,郎俣森进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另一个小镇就读米德尔塞克斯寄宿高中,这是美国排名极为靠前的寄宿制高中。在高中,郎俣森开始频繁参与体育运动,并交到了不少朋友。

对于体育的爱好让他在申请大学时和父母产生了分歧,郎俣森想申请杜克大学,这是美国南部优秀的私立大学之一,同时为NBA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球员,郎俣森的偶像凯里.欧文也毕业于这所学校,对于郎俣森的这个想法,父母并不认同,郎永淳一直在说服郎俣森要申请哥伦比亚大学。

最后的结果是,郎俣森妥协了,一年后,他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求学。

郎俣森对于这个妥协的解释是:纽约让哥伦比亚大学比美国其他学校好几百倍,“我已经受不了美国除了纽约之外的城市了”。

承德支教

郎俣森的家在另一个超级大城市:北京。

从某种程度,对于郎俣森而言,北京和纽约的距离,要比北京和中国其他一些城市的距离近得多。

2016年的时候,郎俣森曾经到承德市的一所学校支教,这所学校所在县的距离北京不过两个小时车程。在支教的过程中,郎俣森感觉到了他与学生在一些看法上的分歧,这种分歧与他和周围朋友的分歧不同,后者是尽管不认同,但是还可以理解你为什么这么想,而在支教中遇到的情况是:解释可能是无用的。

现在每年放假郎俣森还是会回到北京,他在这座城市读了小学和初中,就读学校分别是人大附小和人大附中,他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各类辅导班和课外兴趣班很多,每周有两三次,同学们也大部分都是这个状态。小学的时候,郎俣森还学了几年书法,现在互联网上依然能查阅到他当年参加书法比赛的获奖信息。

在搜索软件上输入“郎俣森”,会发现他在国内读书的诸多痕迹,作为互联网伴随下的一代,这些信息几乎可以构成一条郎俣森的成长线索。

在一个名为“四年级十班博客家园”的博客号上记录了2007年一次郎俣森被同学抓破脸的事件,这个博客号是班级家长的交流平台,各位学生的家长会轮流登入账号,在上面写下孩子的点点滴滴:班级班费清单、去烟湖度假村、早餐心得、感冒偏方,处理孩子的纠纷等等。

“这几天我的确是心情很复杂,一会儿担心儿子的脸发炎了,一会又告诉自己不过小事一桩,一会听了医生说会留有疤痕就难以入眠,一会儿又谴责自己小题大做”,郎俣森的妈妈在博客上写道。郎俣森妈妈还记录了一次郎俣森在跳绳时突然“顿悟”的经历,但是对于顿悟了什么,郎俣森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

讨厌极端

郎俣森留着一头卷发,带着一对耳环,喜欢在自拍的时候加上各种特效——不是用来看着更好看的美颜特效,而是用来恶搞的。他很少发朋友圈,因为觉得朋友圈是一个特别郑重的场合,一定是需要特别重要的事情才能发,他的上一条朋友圈是在哥大报到那天发的。

因为喜欢体育,郎俣森经常会上虎扑,但是国内其他的视频类软件他很少使用,所以对于目前国内同龄人知道的梗他也只能理解一部分。

每年放暑假的时候,郎俣森会回到北京,在看球赛的时候,他会因为球赛前的国歌热泪盈眶。在他回到北京的时候,会和初中同学聚会,聚会上的一个游戏是古诗词接龙,同学们玩得很顺,郎俣森接不上多少。

与老同学相比,他的大学最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是每个人都有单独的宿舍,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小屋,而在国内读书的老同学大部分住的还是四人间,除此以外,郎俣森并没有觉得和他们之间有多大的不同。

曾有一段时间,郎俣森对基因特别感兴趣,在父亲的推荐下,他参观了深圳华大基因的实验室,各种仪器、试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假设的问题是:如果你有孩子的时候,可以用基因编辑技术让孩子变得更好看或者更聪明,你愿意吗?郎俣森对此的答案是,如果更好看,可以接受;如果更聪明,不能接受。

郎俣森说:“如果这个技术会很贵,就只有有钱的人能变得更聪明了,这个世界不是会更不公平吗?”。

郎俣森讨厌极端,无论是向哪个方向。

对于未来,郎俣森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他不想只守着一个地方、一份工作,无论这个地方是美国或者中国,而是想去不同的地方看看不同的文化和人,“只要是说英语或者中文的地方,都可以”。相较于大部分人,这个被海洋和山峦分割的世界,对郎俣森而言,总是会更平一点,像是西非的那片广阔的荒漠。

郎俣森说:“对我而言,没有说一定要在某一个地方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个想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兼高级记者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