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条件和选择

孙思柱2020-01-04 10:22

孙思柱/文 振兴东北有很多途径,资源型城市转型尤为重要,然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调结构转方式的艰难阶段,过去传统的依赖于就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实现转型的路子很难见效,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一、客观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再是所属空间内的一切要素,更大区域或者城市群甚至国际环境将影响资源型城市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进程。研究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应研究内外部条件,内外部因素整合才能形成转型的强大动力。

四大城市群为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布局。以哈尔滨为中心向西北直线延伸到大庆、齐齐哈尔,向东南延伸到牡丹江,向东北延伸到佳木斯,在牡丹江与佳木斯之间由鸡西和七台河连接,使黑龙江构成了一个喇叭口形状的城市群(喇叭口向东,尾巴向西)。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市、松原、辽源和四平,已经形成方形的城市群。以沈阳为中心的抚顺、辽阳、本溪、鞍山、铁岭、阜新,已经形成圆形的城市群。以大连为中心的营口和丹东,已经形成三角形的城市群。2018年四个城市群的GDP已经占到东北经济总量的78.5%(数据来自于百度),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四个城市群几乎涵盖了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相互手足相连,从东北直线延伸到西南——大连入海,如一条弓箭横亘在东北大地上,其空间布局和交通条件不输珠江湾和长江三角洲。

东北完备的产业体系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将发挥基础性作用。东北有十分庞大和现代的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工业体系,还有钢铁、汽车制造、重型机械、石油化工、食品纺织等完备的产业基础。虽然东北经济增速放缓但并没有损坏这些产业体系的完整性,构成了产业换档升级的强大基础,必将成为拉动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强大动力。

此外,东北的外部环境改变会成为东北振兴的强心剂。

二、路径选择

在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上,资源型城市转型绝不是改革开放初期产业体系碎片化时代的各自为战,必须将自己纳入到国家产业体系版图,在国家产业体系升级和优化中扮演适宜的角色,这是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任何城市发展的客观选择。

城市群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依托。中国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十分完整的产业体系,而国家中心城市正是这个产业体系的重要支点。如果说国家产业体系的形成经历了碎片化到系统化的整合阶段,那么国家中心城市在产业体系整合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在整合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也壮大了自己,形成的强大的产业群体和服务体系对优质资源的吸纳能力将为产业升级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作为它周边的城市如果搭上产业升级的快车,将成为自身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机遇。珠江湾和长三角中心城市强大的综合经济功能正在引领周边城市强势崛起,一切边界城市正在千方百计纳入其中,力争搭上城市群发展的快车,其中安徽的一些城市也纳入到长三角城市群,这是当今城市发展的趋势。东北四个副省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的空间布局,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完全可以模仿珠江湾或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模式,中心城市崛起的同时,必将引领周边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

资源型城市核心国企巨大的优势是转型的基础。资源型城市经济几乎都是靠一个特大型国企支撑,国企的规模化、产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技术知识的密集性、人才的聚合效应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技术优势,是同等经济规模的城市无法比拟的。这些巨大的经济技术优势的价值是多向性的,并不局限于只为核心产业服务,隐藏着很大的市场价值,但是由于受国企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并没有得到完全释放,这正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潜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可分为两个阶段,像东营发展起庞大的不依赖于油田的传统产业群体,等于完成了初步的产业转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达到世界产业中高端水平,可称为第二步转型。当前东北煤炭城市都面临着初步转型,很显然我们已经失去了初步转型的绝佳机会,应立足所在大型国企寻找城市转型的时机。大型企业市场化改革应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契机,实现生产和生活辅助产业与主业分离,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辅助产业改革成完全的市场主体,这也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转型之路。但是这条转型方式的主动权不在地方政府手中,只能期待大型国企的市场化法制化改革。

营商环境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根本。营商环境是营商条件与营商文化迭加的结果,政府发展经济的所有举措都是改变营商条件,而营商文化则是一个地区人民的营商意识和营商方式的综合概括,两者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例如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普惠的,但经济基础最薄弱的浙江和广东却逆势强劲发展,成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省份。这个案例表明,对于改善和优化城市的营商条件是一个方面,其实营商文化在发挥根本性的作用,也就注定发达地区的成功模式跨地区越远越难以复制。现在东北各个资源型城市都在改善和优化营商条件,仅此还很不够,必须通过引进发达地区的投资人来改善营商环境。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当地营商文化的潜力,随时捕捉优质经济增长点加以孵化培植,也许能够形成产业转型的骨干力量。例如辽源市,这个既不是袜子生产原料基地也无袜子产业基础的城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袜子生产基地,是典型的营商条件和营商文化迭加的结果。这个案例也充分说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定会营造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经济增长点,这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途径之一。

国际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条件。全球化的态势使任何一个梦想崛起的城市必须将自己的发展道路纳入到国际化的轨道,吸收全球最优资源为我所用必将促进城市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一百多年前的哈尔滨号称东方巴黎就是国际化发展模式的结晶。资源型城市国际化道路起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们应效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模式成立东北振兴国际银行,通过吸收国际资本倒推东北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制度变革助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同时政府应对资源型城市内的大型国企辅助产业分离转型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政策洼地,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资本和人才与当地资源叠加,必将形成产业转型的巨大动力。

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方式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具体到一个城市如何转型,还需要在普遍性思维的基础上探讨属于自己的特殊性路径。也就是说都是煤炭城市或者都是石油城市,其产业转型的路径并不一定相同。虽然产业转型路径是城市资源条件、周边环境、地域文化和政府行为等因素叠加的结果,但具体到某一个城市,应有不一样的特殊性的战略布局,这是任何城市成功的逻辑。当所有资源型城市踏上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东北振兴的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作者为东北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