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重审负增长

王国信2020-01-10 12:02

王国信/文  尽管数据还没有公布,但2019年车市负增长已经板上钉钉,内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跌幅超过了8%。好的一面是,尽管车市仍然是负增长,但第四季度的跌幅已经缩小,这也被认为是车市反转的迹象。在一些行业内人士看来,车市负增长基本已经到头,在未来两年中,车市将从平稳的零增长阶段,走向正增长,这个过程大概是两年。特别是头部企业的恢复增长,说明了市场的回暖信号很明显。

对于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且连续18个月负增长的中国车市来说,这无疑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结局,但支持车市回暖的理由目前来看并不充分。总结来看,目前判断车市回暖的理由有如下几点:其一、汽车产业是支柱产业,连续负增长下,国家将出台刺激政策;其次、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还比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三,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可以带动车市走出冰冻期,重新活跃。

这些理由看似没错,但从现实来看却缺乏支撑。汽车产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一个不得不调整的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目前面临三大突出问题:1、产能严重过剩,能统计的汽车集团总产能已经接近6000万辆,但实际销量一半不到;2、车企数量多,抛开传统燃油车中,仅新能源汽车目前数量就超过一百家,且不包括各个地方的僵尸车企,这在全球都是绝无仅有的;3、地方趁新旧动能转化之际,造车热仍不退烧。

在诸多场合,一些车企都寄望于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对汽车消费的刺激。但实际上,在过去10年中,中国已连续两次实行了大范围的汽车消费政策,这两次刺激分别在2010-2011年和2015-2016年。但结果呢?每一次刺激带来的后果都异常痛苦,杀鸡取卵式的消费已经被放弃。而从更深层次来讲,中国经济也正在告别“刺激式发展”,在我所接触到经济学家中,尽管无法对企业车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但都强调了一点,再实施刺激性政策可能性极低。

而作为重要参考标准的千人保有量在中国来看并不符合实际,其参考价值十分有限。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处于一个“双转型”之中,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另一方面是世界汽车转型。在这个背景下,这个产业调整的剧烈和深度都会远超于预期。曾在钢铁产业从业多年的北汽集团徐和谊认为,钢铁业在上一轮结构性调整中花费了接近十年的时间,而中国汽车要实现结构上的合理、健康,也不可能在三两年间就实现销量反转,重现增长,这个过程可能同样漫长。

至于被寄予厚望的电动车,从今年7月开始已经连续下滑。原因在于补贴的退坡,电动车目前的消费环境和使用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其大范围的销售,而电动车也只是转移消费点,并非带来市场的活跃或者新增。实际上,在之前的评论中,我们已反复提醒,企业不要期望刺激政策,要做好熬过寒冬的准备。但从眼下来看,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依然是按照异常乐观的方向在前进,对这一次汽车产业的调整可能的重要性和持久性的认识并不充分。

有两位车企高层最近说了两句话,很有意义:一个是,这一次调整将会是“伤筋动骨”的;另一个是十年内中国汽车将有一次终极之战。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很多机会和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容量,中国汽车消费升级和产业整合这两个主线是不变的,但错估这一次调整,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新闻中心总监
长期关注汽车(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后市场等上下游)产业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