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付宝“集五福”到快手“集卡分一亿” 看科技公司如何吹响春节流量争夺战的号角

钱玉娟2020-01-10 21:3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钱玉娟   当2020年的春节渐近,各地筹备张灯结彩,而一众科技互联网公司也紧锣密鼓地推出着趣味活动,以吸引用户参与其中,一场围绕春节主题的流量争夺战打响。

1月9日,支付宝五福项目组宣布,2020年的集五福活动拉开大幕,将于1月13日正式开始。经济观察网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除了集齐五福得红包以外,2020年的项目还推出了全新的“全家福卡”。

据支付宝集五福产品经理冠华介绍,自去年五福集全后有机会开出“帮还全年花呗”的“花花卡”大奖后,2020年的“全家福卡”也在“花花卡”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寓意“福传万家”,而其中奖权益也加码为“帮全家还全年花呗”。

就在大家千呼万唤第五年“集五福”启动时,短视频平台快手也出手了。1月10日14:00,快手上线了春节预热活动“集卡分一亿”,用户消耗在快手站内获得的红心,参与抽卡集“缤纷快手,点赞中国”的字符卡,除夕当天18:00就能瓜分1亿现金。

作为全球华人瞩目的传统节日,春节带来的线上线下互动流量,成为科技公司的争夺新战场。

全家来扫福

对于冠华来说,从2016年春节起,因为要时时跟进项目,并要确保更多的家庭感受集福带来的好运,他的除夕都是驻守杭州,不能陪家人一起度过。今年依然如此。

“之前回家,全家人在火盆旁各玩各的手机。现在,都忙着相互扫福、沾福,给老爸沾到了一张花花卡,他激动的像个孩子。”类似这样的留言多会出现在五福生活号上,冠华看了很多,这便让他心中产生了一个小执念,“和家人一起扫福、互相沾福,成了亲友们互动的新乐趣。”

基于用户反馈,支付宝五福项目组特别将2020年的五福主题确定为“全家福”,旨在让更多的家庭感受集福的趣味性以及福利分享。其实,这一创新背后也有强大的数据支撑。

支付宝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2亿用户参与集五福活动,到2019年时,已有4.5亿用户会在春节期间参与到“扫福”、“集福”的活动中,用户增幅达125%。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集五福活动的参与人群中,90后和银发族的人数增幅最多。

从2016年的好友送福,到2017年的AR扫福,再到连接海外福字传情,以及去年的全生态赋能,支付宝的集五福为了成为年夜饭桌上的一道风景,在玩法上更加创新。

冠华指出,今年的“福”将传到全球56个国家,30多万个全球商户会主动贴福字,号召大家集福,同时福卡传递中,支付宝和全球生态伙伴还会依次点亮全球9大地标。

为了对“全家福”加以全新的诠释,今年不仅小家可以集福传福,就连央企大家庭也加入其中送福。据悉,除了中国航天计划发射富强福号火箭,还有蛟龙号、雪龙号及南极长城站的科考人员一起贴福、扫福、集福,可谓是“上天入海”让国人共迎中国年。

全民拼手速

春节除了吃年夜饭,放鞭炮,怎么少得了抢红包?

今年宣布与春节联欢晚会独家合作红包项目的快手,除了在除夕夜当晚发放总额10亿的现金红包,让用户边看春晚边互动“拼手速”外,预热期也有不同玩法。

其实,除了“集卡分1亿”活动,快手在1月1日时就上线了“选号夺金”、“抢年货”、“年度视频”等系列预热活动,吸引用户参与。

利用春节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时间节点,聚集着“老铁”流量的快手也在内容侧以及趣味性上推陈出新,目标不止是老铁们,还有95后等新生代的年轻人们。

国人过春节,为讨个好彩头抢红包,快手不仅看到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发现了背后的痛点,“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玩法上不止拼手速,今年用户为了集卡消耗红心,不由地被激发每日体验产品,互赠卡片既提升了参与度,也满足了社交分享的需求。

 “年味”流量战

纵观过去几年春节期间,各大互联网公司对这一佳节的围猎,流量争夺战愈演愈烈,2020年亦如此。

不过,在灰度认知社CEO曹升看来,“整体上越来越激烈,但过去的2019年互联网领域有点压抑。”他说,从目前来看,行业并没有特别的板块式亮点,所以很难形成新的突破口。

就今年各大科技企业围绕春节展开的趣味性活动,曹升觉得,“只是形式上激烈,实质性的突破不多。”他认为,春节红包或集福集卡类活动,作为单次最大面积的曝光形式,其推广转化率高,于是成为重中之重,“都在争夺存量市场,但新的增长点需要寻找。”

对于各家推陈出新的玩法,曹升并未予以评价,他的注意力在行业战局上。“支付宝、微信每年都要斗一把的。”对于这两大产品的对垒,他的评价是常规竞争,除了支付宝的动作,他分析到,“阿里巴巴的淘宝直播引发的粉丝关注也是一种社交关系链,如果它做大了,也直接威胁着腾讯的社交。“

此外,针对快手今年的动作,曹升认为“快手与支付宝的目标不同,它更有全年的竞争任务”,就是面对今日头条商业化的快节奏及日活增速,势在必得,而春节红包便成为它争夺流量的利刃,从而抢占短视频的市场份额。

不过,曹升分析,像极了当年的滴滴、快的大战,“赢了也不见得就是巨大的商业利益”,特别是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谁也不会把流量让给对方,只有奋力争抢。

可以预料到的是,随着年味越来越浓,背后由一众互联网科技公司带来的流量战,其火药味也会日渐加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TMT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并报道TMT领域的重大事件,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发现前沿趋势。擅长企业模式、人物专访及行业深度报道。
重要新闻线索可联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号:EstherQ13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