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地方债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央行阮健弘:可以更好地反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

胡艳明2020-01-16 21:5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1月16日,央行公布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5.58万亿元,比上年多3.08万亿元。

 

22

值得关注的是,继2018年7月之后,央行再次对公布的社会融资口径进行调整。央行表示,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调整出于什么考虑?在2020年1月16日举行的金融统计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对此进行了解释。

阮健弘表示,社会融资规模自2011年公布指标以来,比较好的反应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这个指标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信用总量,另一部分权益类股票融资。信用指标中包括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债券,这些反映金融利用信用的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另外一类股票,反映的是对实体经济的股权支持。

信用总量的指标使用的是在国际上通行的方法,2015年以前,在定义上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是发行维度定义,主要是非金融企业和住户;第二从持有部分维度,主要是所有的经济部门;第三从工具角度定义,主要是贷款和债券。

但是2015年以后,为了更好的评估债务对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的影响。国际清算银行把信用总量指标做了完善,把广义政府债券放到信用总量中。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建议,信用总量中可以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债券。

阮健弘表示,从统计实践来看,2011年人民银行发布指标以来,一直在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状况,适时完善统计口径,以更好的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社会上也广泛的关注这个指标,社会上对这个指标对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政府债券是否计入社会融资规模,都曾经有过广泛的讨论。

“作为中央银行,我们持续的关注这些讨论,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估,在全面的评估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2018年以来,先是将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和地方政府的专项债相继纳入了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范围。”阮健弘透露,在这个过程当中,央行对是否把全部债券都纳入社融,做了充分的研究和专家论证。

阮健弘称,从国际经验和央行的统计实践,包括指标的稳定性方面来看,当前把全部的政府债券都纳入社会融资规模,条件已比较成熟。

纳入以后,央行还是关注三个维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指标中,发行部门中加入了政府部门;持有部门还是所有的经济部门;金融工具就是贷款、证券、股票。

阮健弘表示,此次调整,除了上述统计实践,也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个指标现在既能反映货币政策,也能反映财政政策。“我们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个主要的抓手,出于配合的需要,客观上也需要一个指标,它能够综合的反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够影响到信用总量的规模。”

发行政府债券是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阮健弘称,把政府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后,这个指标可以更好的支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对于统计指标的稳定性,阮健弘称,把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以后,2019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51.31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的余额是37.73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比重是15%,完善后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是10.7%,比完善前要增速上要低0.1%。

阮健弘表示,未来人民银行还会根据全社会金融活动的发展情况,继续关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评价,同时评估和发展其影响。未来可能还会适时完善,使金融统计指标更好的反映金融活动的变化。

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补充称,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指标在不停的修改完善。此次把国债和地方债加进来,数据更加完整。不管是国债、地方专项债,筹集的资金是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建设。而且,并不是说社融指标越高越好,合理即可。过高的话反而会推高全社会的杠杆水平,会带来通胀的隐忧;过低的话,也会反映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