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绘:如何理解北京这座超级城市?

苏晶2020-01-17 07:45

文/苏晶 2007年,美国作家凯特·阿歇尔出版了一本讲述纽约城市的书,书名很学术,直译成中文,叫做《工程结构:一座城市的构造》(TheWorks:AnatomyofaCity)。阿谢尔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了纽约的地下管线、垃圾运输和交通信号等系统的运作原理,这些系统我们习以为常,却不曾仔细探究,它们是我们不理解的城市背面。

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宋壮壮回忆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发现一个又一个秘密”。201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找到宋壮壮,希望他也出版一本关于北京的书。宋壮壮当时在北京四中和另外两所中学讲授一门讲建筑的选修课,对建筑很了解。

那讲讲北京建筑吧?显得太单薄,最后,他想起了阿谢尔的这本书,不如也讲一讲城市原理。他和编辑一拍即合——用图解的方式讲述北京少为人知的一面,一本书讲不完,就出一个系列。

2016年,《京城绘1·人来人往》顺利出版,宋壮壮和同为清华大学建筑专业的“交通迷”李明扬联手,用30余幅图画出了北京交通的那些事儿,比如错综复杂的立交桥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北京地铁什么时候最拥堵,为什么拥堵等等。

紧接着,他们创立了京城绘的公众号——帝都绘,延续图解的方式,用长图来做城市知识科普。不止说北京交通,还说北京的街道形态到底有多正经,北京栅栏简史,北京最高建筑演变史,解释谁是朝阳群众等等。

在帝都绘文章的评论中,经常有读者提到“有趣”、“有意义”。《京城绘1·人来人往》的前言中也写道:“只有当你发现,这个巨系统中的每个部分其实都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时,很奇怪地,这个原本摸不到边际的庞然大物反倒显得小了,可能比你曾经印象里的会可爱一点儿。”

宋壮壮和李明扬的帝都绘团队正是如此这般,试图带我们理解生活的城市,从而焦虑少一点,乐趣多一点。

以下是我和宋壮壮的对话。

 

微信图片_20200117074122

帝都绘绘制的北京市街道乡镇组成图,每一个人是一个街道乡镇的行政区划图

趣味性非常重要

经济观察报: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很枯燥,传播效果不好,你们的城市知识科普却很受欢迎,有没有分析过原因?

宋壮壮:虽然我们传达的是知识,但是更多的是想让读者发现城市的趣味,这并不止于科普,而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事儿,是趣味科普。比如说,同样是跟你讲地铁的知识,我们讲北京地铁一日游,寻找北京最长的地铁线路,也讲北京地铁为什么这么挤,这是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可以感知到的话题,当然有趣味性。

经济观察报:从《京城绘》开始,书里就可以看出趣味性,这个趣味性也有你们的个性,是吗?

宋壮壮:大家都说城市有各种问题,比如大城市病,特别是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好像它们本身全是问题,就没有好的地方。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以一个乐观、积极的方式来研究城市和传播城市知识,不只是理性的部分,也带着情感方面的因素。

经济观察报:这种情感源自于哪里?

宋壮壮:我和我的合作伙伴李明杨,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们希望提供一些有意思的视角和一些技巧,让生活在北京的人能够活得更好,更享受待在北京的时光,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经济观察报:图解的方式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宋壮壮:我们绘制的图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一些抽象的图,读者就反应读不懂。我们也明显的感受到,读图能力比较弱的人就不会关注我们,毕竟读图也是有门槛的。但是,对于熟悉读图的人,就会觉得特别清晰,毕竟用图传播信息的效率比文字要高很多。

其实图解的背后是数据,每次做图,我们会大量地查阅各种信息,也会跟数据公司合作。最新一期我们跟百度指数合作做了一期北京10年变化的选题。这样,我们的制作周期就很长,比如我们今年出版的《长城绘》,就是13个作者花了半年的时间做出来的。

经济观察报:趣味性与专业性有冲突吗?

宋壮壮:我们几乎不传递价值,这是我们慢慢摸索出来的原则。一些城市治理手段难免粗鲁,但我的合作伙伴很理性,支持这个事。因为想做这个选题,我们就拿到团队里讨论,结果团队里的人几乎是一半支持一半反对,且都有各自的道理。连我们内部都无法达成一个共识,当然无法传递一个明确的价值,我们最后就选择呈现一个客观东西给读者,让读者自己来判断。

后来我就慢慢意识到,一个话题,随便给一个观点相当容易,但是往往会让读者越来越狭隘,而不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包容。

我们缺乏城市教育

经济观察报:有没有感觉到,好像城市一下子成为了一个显性的话题。

宋壮壮: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城市问题多了,如果它一直都挺好,大家也不会讨论。中国城市化率接近60%,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产生各种问题。二战后,美国的城市话题讨论也是甚嚣尘上,当时的美国人都怀疑城市生活,所以郊区化盛行,城市中心凋敝,出现了各种治安问题,那种状况和现在的中国很像。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城市大规模扩张,老城保护一度是热们话题,但是关注的人还是少。但现在,城市问题集中爆发,比如拥堵、高房价、空气污染,都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影响的人群越来越多,所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这两年相继颁布了新的总体规划,采取了一些比较集中的城市治理措施,这种自上而下的运动,也当然会引起公众讨论。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触发了大家对城市的关注。

经济观察报:怎么理解城市教育?

宋壮壮:中国城市人口已经很多了,但是相当多的人缺乏城市教育。城市教育是我们简化说的一个词,包含了很多内容,多数是最基本的是常识教育,这些知识可以用于城市生存,比如我们从小学得怎么过马路。

更高一层的城市教育,涉及城市运转机制,相对理性一些,未必所有人都知道,但是知道了会有好处。有些城市运行的机理,你不理解的时候会困惑,会焦虑,当你理解之后,你就没有那么焦虑,即使你不能改变它。

当你理解城市之后,功利一点说,你可以习得一些使用技巧。比如,你知道了北京为什么这么拥挤,就可以错开高峰期和拥挤的车站。

同时,也可以理解他人。城市不是一个物,而是一个个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城市运转的一个角色,你理解了城市运转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促进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要强调理解城市?

宋壮壮:理解城市,本身就向前迈出了一步,只有理解,才可以参与城市管理。现在北京市新总规出台之后,强调居民共建。我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让自己感受好一点,同时也被别人理解,最后寻找机会改变城市,虽然一步比一步难,可一步比一步高。

700北京进京证 图虫创意-425013307759525895_副本

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人

吐槽也是城市文化

经济观察报:你们一直研究北京,如果让你说出北京的不同,你觉得是什么?

宋壮壮:北京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城市。对我来说,特殊是因为它是我的家乡。除了这个,整体上说,北京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复杂性。

为什么复杂?先说自然条件,北京横跨第一、二、三级阶梯,60%的面积是山地,甚至还有牦牛养殖场。其次说它的人文条件,也很复杂,我们总结过北京16个区的区名的来历,你会发现每一个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比如“房山”,可以追溯到秦代;再说丰富程度,这里既有中央政府驻地,还有各种各样的乡村……

上海人可能不服,但是北京的丰富程度和层次,真不是其他城市能够比拟的。就说北京的“四个中心”(指北京的战略定位,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吧,四个中心每个中心都可以对应一个世界性城市,北京的定位,可以对应华盛顿,也可以对应纽约、对应旧金山。北京聚集了这么多的资源,研究北京,话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

经济观察报:在你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北京跟现在有什么变化?

宋壮壮:现在的北京,跟我小时候的北京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而且还在不断变化。比如我们做的北京栅栏简史那一期,我记得小时候天安门那一块是没有栏杆的,小孩子们还可以在天安门放风筝,我记得有一张照片特别经典,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可以坐在天安门广场上,借着灯光看书,就是很休闲的一个状态,是一个市民的广场,现在它主要是外地游客的广场。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千城一面,看不到不同城市的文化气质,你怎么看?

宋壮壮: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本身就是很难去把握和概括的,但不是做不到。比如说深圳精神是开拓进取,我相信很多人是同意的。

城市文化像空气一样,人人都可以感知到,但它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化。有一些城市中正在发生的问题,比如地铁拥挤,大家总是不断吐槽,你不断挖掘这些吐槽的内容,也就形成了地铁文化的一部分,其实我们做的事儿,最终目的就是培育新北京文化。

当然,你说的能够比较得出来的城市特质和性格,是一件很高级的事儿。现在很多指数和榜单都在比较城市,所以我觉得千城一面没有那么严重,每个城市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可能需要不断挖掘和提炼,最近几年,西安、重庆、杭州这样有特点的城市,也逐渐被大家发现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研究员,关注区域经济领域,包括区域政策、城市竞争、智慧城市、大文旅等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类主体和事件。联系邮箱:su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