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公司估值:技术产业的中国机会

陈洪武2020-01-17 19:06

陈洪武/文 从产业发展来说,过去很多年我们都在强调要主导、要把控自己的命运。但事实上,相比自己辛苦开发,从市场上直接购买的成本更低。原来看过一些企业,一般会买一个国产产品放着,相关部门过来考察时把国产产品摆出来,实际使用的都是国外产品。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自主可控,但实际执行上打了折扣,这种情况下,会失去更新迭代的机会,差距被拉开。

中国以前用市场换技术,通过开放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使中国迎来巨大发展,但还是有很多问题。这两年的贸易摩擦,让我们需要思考到底我们的能力在哪,能力的边界在哪。

投资人要真正懂行

我们作为从业者,渴望的就是科创板这样的资本市场,为创新体制改革提供创新供给。过去中国的资本市场,对科创类的企业其实不友好,原因是以前的主板市场都要求盈利,甚至于要求这个企业要弥补历史亏损,这种要求对于前期需要大量投资、进行技术开发积累的企业。即使盈利,要把历史的亏损弥补回来,可能又要花掉若干年,这种情况等到弥补历史亏损以后再上市,可能技术保险期已经过了,很容易失去机会。

一个有很好发展机会的企业,由于资本市场对它不友好,错过发展机会是非常可惜的。大量的科技类企业,在过去只能都跑到美国上市,原因是美国的资本制度设计上就对科技类企业是欢迎的。

现在科创板对于企业的科技和研发等方面有明显的导向性。如果科创板能够贯彻制度,于能够缩短科技企业从成立到IPO的时间,至少可以缩短三年以上。也就是说更多的企业在发展态势上升的情况与资本市场结合,更好地用社会资本壮大企业。

我们专注做科技企业的投资。科技企业能够成功需要解决不同阶段的问题。科技企业从初创时期的技术创造和创新,再到中试阶段的工程化和产品化、团队成员的扩充和多元化,再到最后走向市场,进行运营、整合资源,要经历很多的门槛,这些问题哪一个没解决好都会造成企业的失败。

客观来说,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不盈利的科创企业,成功率不高。即使能够上科创板还是鱼龙混杂,这对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就有很高要求。

以前A股市场是风险前置,上市之前有审核,上市之后走向另一个极端,投机性炒作。现在科创板实行注册制,风险后置,对于投资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监管层或是真正的市场参与者有风险意识。

科创板要求更加符合实际运作的合理估值,能有一个更远的眼光、长线的投资思维,而不是说期盼一夜暴富的投机。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中国很多行业还没有定型,行业从业者经验不足,造成大量泡沫。

科技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意味着它们仅仅在某一方面突出,或者是某两三方面突出,不可能是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方方面面都突出。这样的情况需要借助外力支持帮忙,让它们发展得更好。但很多投资机构自身就很弱小,更没有资源贡献,这种情下对于这些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或者是对于企业增值方面就做得不够。

我们去美国考察,那边的投资机构不超过3000个,但中国的投资机构光注册就超过了2万多个。实际上,中国市场再怎么大,不可能是十倍以上,泡沫化还是很严重的。很多机构并没有太多增值管理的能力,这对于他们所投资的企业,某种意义上也是不负责任的。

科技产业的中国机会

科技产业领域里,赢者通吃。规模与成本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使用场景下打磨的机会越多,技术越完善,有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中国的机会就在此。

中国与世界科技发达的国家在某些领域上劣势明显。当政府能够在早期主导和扶持时,发展就会比较顺,所以早期很重要。

改革开放40年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是联合国产业分类的里面唯一的拥有全产业的国家,但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处在突破的边缘。例如在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方面,需要再上一层楼。科技战略的主战场将会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疗这些领域。

华为事件更进一步明确目前国家在工业2025需要解决不少问题。中国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选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把自己做好,使中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前几年我到硅谷出差的时候看到很多中国投资机构,在硅谷看项目做投资。今年由于整体的环境不好,很多朋友从硅谷回来后说,基本都撤了。美国中国之间人为的隔离墙会越修越高。我们怎么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系国科嘉和基金执行合伙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