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淘宝春晚清空购物车,用技术创造“新年俗“

2020-01-20 13:36

除夕将至,年味正浓,今年春晚将再度牵手淘宝,携“聚划算百亿补贴”登台。春节期间,聚划算百亿补贴将整体补贴20亿,仅春晚当天就补贴10个亿。除此之外,淘宝还将为5万名春晚观众清空购物车。这份福利之大,是2018年淘宝首次上春晚时的50倍。

如今,清空购物车IP在生活中早已无孔不入,在情侣间,渐渐形成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有一种爱叫为你清空购物车”。和剁手党等名词一样,清空购物车也成为一个寄托着现代人复杂情感的文化符号。

淘宝清空购物车的第三年

淘宝上春晚清空购物车已是第三次。2018年春节,淘宝第一次成为春晚赞助商,带来的福利即是10亿现金红包,以及随机清空1000个价值5万元的购物车。

作为第一次尝试,谁也没料到人们的热情这么高。这一年春晚开始不久后,蜂拥而来抢清空购物车大奖的人,就把淘宝的登陆系统挤崩了。要知道,同样一个系统,在双十一那样的全球性井喷流量面前都可以安然无恙。

1

2018年春晚全民参与清空购物车致淘宝系统崩溃

据开发这套程序的手淘程序员回忆,来抢清空购物车大奖的人,超过原初设定值的四五倍。

当年的中奖者里,山东人比例最高,60%是“小姐姐”,大部分中奖者是90后。中奖者的购物车里还透着一股“玄学”气息,很多人都加了内裤、口红、针织衫和面膜。中奖信息公布以后,当年网上流行的打趣解释是,“貌似加了这些的人中奖率会更高”。

2018年春晚之后,清空购物车便成为全民热捧的文化IP,二线明星只要宣布帮员工清空购物车,迅速就能蹭上热搜;宝马MINI做广告也得蹭它热度。

到了第二年春节,淘宝继续给全国人民发福利,一口气清空了10000辆购物车,比起2018年整整翻了10倍。

这一年被清空的购物车里,表现出了不同于前一年的特点。购物车里多了许多奶粉、纸尿布、玩具、教育工具,这些东西显然不只是为自己而买。还有人在购物车里放了六台苹果手机,家里人手一台。

购物车,一种情怀

在淘宝的购物车功能上线之前,人们说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超市里带轮的钢架车,但在这之后,这一文字符号的首要所指,就成了那个网络虚拟物。

淘宝购物车功能的起源也很偶然。在早期的淘宝网上,购物车其实是为专门男人们准备的。产品开发者们发现,男人在逛淘宝时,并不习惯使用“收藏”功能,而量身定制的形象化功能购物车,其实是为了刺激男人们的消费欲望。

这样一个当初不起眼的简单设计,最终成了互联网电商的象征。淘宝购物车也沉淀出了许多文化属性,逐渐替代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购物清单”。

人类的心愿有多久远,购物清单的历史就有多长。死海边曾出土过一批公元前6世纪陶瓷碎片,上面用古希伯来文写着:“三巴特酒”、“一贺梅珥酒。若有醋,并予之”。

因此,当回忆起第一次在春晚上发起“清空购物车”时,参与项目的手淘市场部林樵感慨道:“这是一个很有情怀的计划。”因为购物车里装的不只是一堆物品,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的小愿望。

2018年9月,雅加达亚运会上,当中国女排姑娘第八次捧起冠军奖杯时,观赛的马云兴奋不已,当场承诺“我给大家清空购物车”。女排姑娘们随即一阵雀跃。

2

2018年女排亚运会夺冠,马云现场表示帮女排队员清空购物车

比起沉甸甸的冠军奖杯,躺在购物车里的小小愿望固然微不足道,却也是支撑着生活的小确幸。

1秒的硬核技术

清空购物车看似简单,只需要动几下手指,但在程序上实现起来,却要复杂得多。

二十多个程序员们,曾围着一张长桌,和提出这一项目的市场同事争论。

程序员们的拷问,来自两方面,一是引导用户添加购物车,可能会扰乱消费者数据;二是春晚开播在即,仓促增加新程序,可能影响淘宝系统稳定性。

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春晚项目的技术PM湘菜说服了程序员们。这一年,“清空购物车“要在春晚上上线,此时距离除夕夜的直播仅剩3周。

剩下的21天里,有11天都花在了一项看似简单的流程上——让手淘页面的开奖时间,与春晚主持人口播互动的时间一致。

春晚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主持人的口播很难提前精确到具体的分秒,往往会出现延迟。与之相应的,手淘页面上的开奖时间,也难以提前预知。只能让程序员根据春晚现场情况,随时修改手淘页面的开奖时间,再敲下键盘发送修改命令。

但问题在于,一个修改动作的生效,往往需要1分钟的反应时间。对于争分夺秒的“清空购物车”活动而言,这显然太长了。淘宝的程序员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攻克了这一难题,他们写出的程序最终反应时间是:1秒。

当2018年春晚那天,第一次发送程序修改指令式时,技术负责人无独看到同事放在键盘上的手都在抖。那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只需要修改一个数值,再敲下回车键,这条信息将瞬间被同步到全国数亿人的手机上。

3

负责清空购物车技术开发的淘宝程序员无独

好在一切顺利。伴随着一声键盘的敲击,清空购物车,作为中国人的一项新年俗诞生了。

春晚,作为中国变迁的晴雨表,忠实记录着中国人每一年积沙成塔式的变化。纵贯80年代,春晚的冠名位置,都是“老三样”轮番上阵的舞台;到1994年,坐在电视机前的年轻人会听到倪萍念出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中华自行车。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年轻人们则越来越习惯“双屏看春晚”,眼里看着电视里的表演,手上已经打开淘宝,下单春节同款。

程序员无独甚至设想过,十多年后,当他的孩子长大,生活在一个更加科技化的时代,以更为互联网的方式感受新年时,他可以指着那些已经固化为民俗的东西说,“这个是你爸爸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