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热闹的背后:金融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

胡群2020-01-21 19:17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春节渐近,朋友圈中除了讨论武汉肺炎疫情,就是春节档的电影。如果春节期间不便外出旅游、探亲访友,那在家看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夺冠》、《唐探3》、《姜子牙》等春节档电影即将开幕。

“登陆‘中信银行全球签’小程序,即可参与片方与中信联合开展的抽奖活动,抽取1000张《紧急救援》电影票。预告片先睹为快。”这是一位来自中信银行的朋友发出的信息。

招商银行的朋友则连续发布多条信息,“大年初一,《唐人街探案3》,欢迎来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购票有优惠!”

“(我国)电影金融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相比欧美电影发达国家的电影金融体系,我国电影金融目前仍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还缺少有助于提高电影金融效率的服务机构,如完片担保制度、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电影证券化体系等。”1月18日,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文化金融50人论坛创始成员侯光明在NIFD文化金融研究中心新年论坛暨文化金融50人论坛年会上表示,我国目前的电影金融和投融资形式多数依旧停留在金融形式、金融手段和投资渠道上,仅仅是将金融放在电影行业的操作实践,有些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和作为艺术形式的内容创作规律。

资本激情逐渐退潮

根据国家电影局2019年12月31日晚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同比增长8.65%,市场占比64.0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27亿。2019年新增银幕9708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

自2009年以来,受益于政策及市场双利好,中国电影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票房从2009年的60.2亿增长到2015年的440.7亿,复合增长率高达39.34%。

“国内电影市场快速扩大红利期接近尾声,票房增速逐渐放缓。”侯光明认为,2009-2015年,对影院的大量投资使得银幕数量的高速增长是拉动整体票房的一大因素。全国银幕数从2009年的4723块,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31627块。2015年,电影单银幕收入达到139万元,一路站上了最高点,原来供给量不足带来的红利得到最大释放;之后随着影院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单银幕收入逐年减少,使得2015年成为转折的一年。2016年,资本激情逐渐退潮,投融资趋向理性专业。

监管自2016年开始的一系列去杠杆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一度紧缩,电影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亦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管。2016年,从否决暴风科技并购稻草熊影业开始,明星IP资产通过上市影视公司收购实现证券化的乱象被中止,多笔影视公司并购项目流产;同年,证监会收紧再融资政策,也波及上市影视公司。

数据显示,2017年438家成功登陆A股的企业中,仅有横店影视、金逸影视、中广天择3家影视公司。2018年,多家影视企业撤回IPO申请;由于交投不活跃等因素,另有多家影视企业新三板摘牌。2019年4月,证监会发布《资产证券化监管问答(三)》,明确规定电影票款不得作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现金流来源,从而从政策层面叫停了影视资产证券化的操作。

“从2016年的3.7%的增长率开始,中国电影市场的高增长率时代已成为过去。”侯光明表示,2016-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总规模持续增长,但随着总体规模的增大以及人口红利的耗尽,增量市场逐渐向存量市场转变。2019年,全国票房642.66亿元,仅实现年增长率5.4%。但票房前十的影片的票房金额占比持续走高,在2019年达到44.59%。集中度不断提高,也说明人们对于优质电影愈发青睐,也证明了高质量内容、制作对电影的成功至关重要。

自2016年开始,受监管收紧以及市场流动性紧缩的影响,影视企业A股IPO及再融资极为不活跃,影视股成为2016年A股下跌的重灾区;私募融资也在这期间呈现单数逐年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私募融资仅有22笔、涉及金额24亿元;而在2016年,这一数量分别为177笔及235亿元。

电影金融风险高

在资本退潮的同时,行业的泡沫被逐渐挤出,优质、头部及更成熟的企业更加受到资本的青睐。

“我国电影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大部分影片难以盈利,影视产业风险居高不下。2019年上半年,全国共有77部新上映影片票房不足百万,占上映总数的近三成,其累计票房不到票房总数的千分之一。”据侯光明透露,作为电影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之一,浙江在每年审查的100余部电影完成片中,真正进入市场的不到四分之一,票房过亿的年均仅3至5部。

另外,由于我国电影行业盈利模式仍显单一,从放映渠道来看,潜在观影群体仍未被充分挖掘,影片盈利风险较大。当前电影资本可选择在电影产业链的不同阶段、以不同金融产品形式参与电影投融资。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当前国内众多电影法律法规中,只有部分条款涉及电影投融资方面,且较为宏观,缺乏微观操作层面的内容;在金融领域的众多法律法规中,对于电影行业也鲜有涉及。

“相比欧美电影发达国家的电影金融体系,我国电影金融目前仍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还缺少有助于提高电影金融效率的服务机构,如完片担保制度、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电影证券化体系等。”侯光明称,我国目前的电影金融和投融资形式多数依旧停留在金融形式、金融手段和投资渠道上,仅仅是将金融放在电影行业的操作实践,有些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和作为艺术形式的内容创作规律,而且通过纯粹的金融手段运作电影,即使实现盈利,唯票房论、唯市场论下,不可避免出现一批低俗、媚俗的作品,这使得电影的社会价值层面有所丢失,更不利于电影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另外电影金融人才的巨大缺口,懂电影的人不懂金融,懂金融人不懂电影,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亟需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当前电影研究、咨询、服务等支持电影金融,提供各类数据的机构的数量仍较少,电影金融发展支持体系仍匮乏,缺乏有效的支持体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电影金融的健康发展。

“电影产业既是文化产业中龙头行业之一,也是金融最关注的领域,以此作为对象抽丝剥茧,使得我们对未来电影领域文化与金融的融合能有更多的一些信心,在其他一些领域文化与金融的创新也有更多的借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说道。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