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报告:新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小于非典时期

边泉水2020-01-23 15:52

边泉水/文 国家卫健委1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2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国内25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71例,其中重症95例,死亡17例(均来自湖北省)。13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393例。

当前疫情与“非典”疫情的相似与不同点。在致病原因、传播和应对上方法类似。在患者的致死亡率、人口流动速度、政府响应、舆情控制等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综合来看,新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将小于非典时期。

一、复盘2003年SARS疫情对经济影响

2003年“非典”对经济增长影响主要发生在二季度,总体未改变经济上行趋势。“非典”于2002年12月在中国广东发生,随后从2003年3月至5月SARS病例数不断增大,6月后逐步得到控制,从开始到扩散再到逐步控制,时间约持续半年。2003年四个季度实际GDP同比分别增长11.1%、9.1%、10.0%、10.0%。“非典”对经济影响主要发生在2003年二季度,从全年来看整体并未改变其上行趋势,经济增长于三季度企稳回升。

三驾马车当中,对消费和进口的影响较大,对投资和出口影响不明显。消费方面,2003年社零消费连续半年下滑,由2003年1月10.0%下滑至2003年5月4.3%,随后在6月份开始反弹,此后一直向上。投资方面,“非典”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30%以上较高增速。进出口方面,“非典”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对进口的影响较为明显。2003年上半年,出口当月维持在33%左右水平,进口由1月63%降至4月34%,主要是因为“非典”影响了内需导致进口下滑。整体而言,影响整体持续半年左右,主要影响消费和进口。

工业生产略有下降,主要是发电量下行所致,粗钢产量和出口交货值变化不明显。2003年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由2003年2月19.8%下滑到5月13.7%,发电量当月同比下滑较大,由23.5%降至13.4%,而粗钢产量保持震荡向上的趋势。此外,从工业类别来看,重工业回落是主要原因(2003.2-2003.5由22.6%降至14.5%),轻工业相对保持稳定(2003.2-2003.5由15.9%降至12.5%)。

“非典”时期,物价水平先上后下。2003年1月至2003年6月,CPI由0.4%上至0.9%而后回落至0.2%,PPI由2.4%升至4%而后回落至1.3%,表明“非典”首先对工业生产产生负向影响,随后对需求端产生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可能包含了“春节”的扰动因素)。

“非典”疫情主要影响行业包括:消费(住宿、旅游、餐饮等)、基建(工程机械、交运投资、电力热力等)、交通运输(铁路、飞机、公路运输等)。首先,消费行业增速下滑明显。“非典”时期,社零消费同比半年内下滑近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厅业2003年二季度增加值同比7.4%(前一季度11.0%)。因此,大消费中,住宿、旅游、餐饮较受到较大影响。其次,基建行业增速小幅下滑。基建主要是电力、水利、道路、交通、公用事业等。2003年“非典”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即需求端)虽然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但工业生产(即生产端)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这可能是由于疫情对工程项目上施工造成负向影响。第三,交运行业下滑幅度较大。交通运输(铁路、飞机、公路运输)。2003年受“非典”影响,交通运输、仓储以及邮政业增加值同比2.3%(前一季度7.7%),交运行业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非典”时期,财政适当补贴受影响较大行业,货币政策待经济确认向上后开始收紧。财政政策方面,中央财政设立“非典”防治基金,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改善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2003年5月起,对民航旅客运输业务、旅游业和铁路旅客运输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餐饮、旅店、旅游、娱乐、民航、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出租汽车等行业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货币政策方面,疫情消退后,为应对经济过热,8月调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二、当前疫情与“非典”疫情的相似与不同点

从相似点来看,当前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在致病原因、传播和应对上类似。首先,本次疫情也属于新兴冠状病毒引发肺炎。在致病原因上,与当年的“非典”致病原因类似,病毒存在变异可能,没有特定药物具有确定性的治疗作用。第二,本次新兴冠状病毒也能够“人传人”。与“非典”类似,本次疫情也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医院工作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人员、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是易感染人群,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第三,本次疫情的政府应对方法也与当年“非典”疫情类似。政府明确降低疫情的重灾区人员流动,对疑似病例人员进行隔离诊治,并通过媒体公开疫情发展状况。

但本次疫情也存在较多不同点。首先,患者的致死亡率低于当年“非典”。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感染本次新兴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的致死亡率并不高,低于当年“非典”的致死亡率。其次,本次疫情赶上“春节”、“春运”,人口流动速度较快。春节期间大量的人口流动,可能加剧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疫情的控制难度增加。第三,政府的应对措施更快、更加妥当,应对经验更加丰富。有了上次的“非典”疫情的应对经验之后,本次政府在应对疫情时,所表现出来的举措、方法均比上次更加成熟、妥当。第四,舆情控制和防护措施宣传做得更好。在公布疫情发展状况上,数据更新更加迅速透明;在防护措施宣传上,一般人群的正确防护做得更加到位,并未出现恐慌、抢购、抬价等现象。

综合来看,新疫情对于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将小于非典时期。

三、本次疫情对市场影响或小于2003年“非典”

本次新型肺炎疫情影响或小于2003年“非典”,对于后续疫情的演进需持续的观察。经历过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积累了应对此类疫情的经验与教训,反应速度更快、应对措施更完善。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佛山发现第一例已知“非典”病例,到2003年2月10日广东省各主要媒体对其进行报道,这一反应阶段耗时将近3个月的时间,而本次新型肺炎疫情从2019年12月出现首例,到目前全国范围内重视与采取防护措施仅一个多月,可见反应更为迅速。

同时,目前从中央到各地市已采取严格防控措施,人民群众也普遍重视,采取了防范措施,相比“非典”,本次防治措施更充分。此外,近年来医学技术进步也将有助于本次疫情防治。

总体而言,本次新型肺炎疫情影响或可能小于“非典”,但对于后续疫情的演进,投资者需持续的观察。

四、对零售影响明显

根据2003年非典的实际情况,新的疫情之下,需要对零售冲击做好准备。

社会零售品总额增速在2003年4-5月(非典爆发期)出现明显下滑,7月控制期结束后恢复增长势头。非典在2002年11月开始在我国出现,2002年11月-2003年3月为初期,2003年4月-2003年5月为爆发期,2003年6月-2003年7月为控制期。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3亿元,同比仅增长4.3%,增幅比上月下降3.4个百分点,增幅之低是九十年代以来所没有过的。2003年7月以来,在“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零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

图片1

“非典”爆发时期商品销售出现分化。根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统计,2003年4月,中西药品、消毒、洗涤、卫生用品销售快速增长,中西药品类和洗涤用品类分别增长21.1%和35%;食品类由于部分地区出现抢购现象,销售增长21%;家用电器商品中,空调器销售有所减少,但电风扇、消毒柜、空气净化器等类商品销售较旺;穿着类商品仅增长6.7%;家具类、五金电料类、金银珠宝类分别下降3.9%、5.6%、0.9%。

2003年5月,医药行业生产和销售增速明显加快。当月医药行业生产同比增长35.4%,列工业各行业增长速度之首,增速比上月加快13.5个百分点;当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西药品类零售增长15.5%,洗涤用品类增长36.7%。药皂、消毒液、熏香、口罩一度出现脱销。

部分工业行业受“非典”冲击较大。2003年5月饮料制造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塑料制品业等生产增速都较上月有比较明显的回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大主要行业生产增势也有所减弱。

住宿和餐饮市场受到严重影响。2003年4月非典爆发期开始,我国餐饮业销售同比仅增长2.1%,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月减少12个百分点,比上月减少13个百分点,其中有14个省(区、市)出现负增长。5月许多餐馆相继关闭或处于半关闭状态,绝大多数地区餐饮业下降,当月全国餐饮业零售额359亿元,同比下降15.5%。

图片2

“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后,各类商品销售普遍回升。根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统计,“非典”过后,除吃的商品类消费弹性较小,销售变化不大外,其余商品类销售普遍回升。与5月份比较,6月份同比增长幅度提高较大的商品类有:穿着类和金银珠宝类提高约20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提高19.3个百分点;文化办公用品类提高14.2个百分点。此外,因“非典”疫情而带动销售的洗涤用品类、中西药品类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非典”期间餐饮行业受到影响严重,疫情得到控制后市场有所反弹。在疫情较重的5月份,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同比下降15.5%。5月中下旬后,“非典” 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加强成品半成品的外卖和送餐,允许有条件的企业露天经营。6月下旬疫区实现“双解除”之后,居民外出用餐快速增加,城近郊区及周边旅游也迅速升温,使餐饮市场销售出现较快反弹。6月份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4%,扭转了5月份负增长的被动局面,4、5、6月同比分别增长2.1%、-15.5%和3.4%。

五、重大疫情对航空行业的冲击最大,疫苗企业业绩反弹

交通行业也是疫情影响的一个典型行业。

快递有望成为以“宅”为主要诉求的受益行业。近年来网络购物模式正不断抢夺线下实体店的市场份额,而在特殊阶段内,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当年美国假日购物季零售业绩的销售总额同比下降4%,是数十年表现最为糟糕的一年;相比之下,亚马逊却创“历年最旺销售记录”,销售额同增 44%。同样,国内市场亦呈现出同一趋势: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速达128.5%。

图片3

重大疫情对航空行业的冲击较大,影响时长约为2-3个季度。交通运输行业的本质是人或物的位移服务,均涉及人群聚集或社交,因此流行性传染病事件窗口期出行意愿骤降带来航空旅客量的断崖式下跌。非典期间民航旅客运输量自 2003年 一季度之后锐减, 2003年二季度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48.9%,比2002年同期减少旅客约1000万人。

产能周期的滞后性及较快的运力扩张使得供需关系急剧恶化,经营数据与财务表现冲击明显。21世纪以来,中国民航业需求保持高速增长,航空公司纷纷加快运力引进。需求的急剧恶化造成航空公司产能利用率的快速下降,当年五月我国累计国内航线、国际航线和港澳地区航线航班班次分别下降59.3%、69.7%和80.6%。三大航由于国际航线比重较大,因此业绩受到的冲击也更为明显: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前三季度累计亏损8.21亿元,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前三季净亏损11.93亿元,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前三季度净亏损7.83亿元。

对民航的影响时间短于旅游相关数据,出行意愿的恢复传递至上市公司收入业绩端约为2-3个季度。SARS影响的高峰期为2003年3-6月,全程影响时间约1年。从2003年十一期间黄金周的出行表现看,客流增速、旅游总收入为11.5%/13.07%,仍旧低于此前的平均增速。但从民航客运增速的表现看,四季度客运量的同比增速已经基本恢复。从业绩表现看,疫情对民航的业绩影响亦在2003年四季度有所恢复,而酒店、景区等相关标的的业绩影响在疫情平息后仍然持续了2-3个季度,直到2004第二季度极低基数下迎来明显反弹。

机场客吞吐量增速下滑明显,但业绩稳定性明显高于航空。与航空业对票价水平和客座率更敏感不同,机场的航空收入和非航收入基本上取决于其流量,即使航空需求增速下滑导致航空公司客座率下降,仍不影响机场对航空公司的收费定价,由此带来机场在重大疫情期间更好的业绩稳定性。

此外,生物制品板块相关标的,疫苗、血液制品和干扰素有望受益。考虑疫苗监管相对严格且研发周期较长,开发nCOV肺炎对应疫苗可能需要较长周期;但现有的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呼吸道疾病疫苗接种率在2020年可能有明显提升(公众关切和接种意识被激发),相关疫苗企业可能迎来业绩弹性。

(作者系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