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 | 2019年12月26日,我收治了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人

王雅洁2020-02-06 15:05

(图片:2020年1月31日上午,华润武钢总医院呼吸科主任李欣在总医院呼吸科病房查房中)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雅洁 华润武钢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欣举起了手中的CT影像学片子,甚为惊讶:“肺部情况怎么这么严重。”

这一天,是2019年12月26日。

此刻,距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公开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还有25天。

李欣完全不曾想过,她面前这例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感染的病毒,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让人闻之色变。

彼时的李欣,还不曾想通,为何这名病人在自行去社区门诊求医的过程中,治疗了数天,体温依然没有明显下降。

很快,她接到了地方卫健委的电话。

他去过华南海鲜市场,当时并未人传人

经济观察报:您收治的第一例病人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可否做一个疫情时间线的回溯?

李欣:当时真的是蛮意外的,我记得2019年12月26日,收了一个病人,我的医生给我看了CT影像学的片子,确实肺部看起来很重。病人此前因为发烧,已经治疗了好几天,体温都没有很明显的下降,我们也挺纳闷,毕竟他还蛮年轻的,才四十多岁,不至于恢复这么慢。

大概过了几天后,我们就接到了卫健委的电话,当时还没有直接说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只是说有与华南海鲜市场存在相关性的这样一种病毒性肺炎,就这样告诉我们,是不明原因的。

我们就问这个病人的活动轨迹,结果他真的和华南海鲜市场有过联系,他家开了一个餐馆,他去海鲜市场进过货。这就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病例。

经济观察报:您收治的这例病人,是否感染过医护人员,是否出现过人传人的现象?

李欣:现在提起这第一例病人,我确实很惊讶,因为从他身上一点看不出人传人的情况,他在来我们医院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发烧了,他就只觉得可能是感冒,在门诊吃过感冒药,又打过针,但是体温下不来,不停反复。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CT,发现有影像学的改变,肺情况好重,就收入院了,当时我们全程没有想到这是感染性、传染性的疾病,他的家人,包括他的爱人和父母,都和他待在一起,在他住院期间,都有看护他、照顾他,我们的医护人员也在接触他,包括他在我们医院住的3人间病房中的其他两位病人,这么多人都接触过他,但是这些人都没有被感染。我可以这样说。

经济观察报:您刚才说接到卫健委电话,除了卫健委的介入,当时还历经了哪些环节,哪些讨论?疫情预警上的明显变化,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

李欣:具体时间节点我不记得了,这个病人是12月26号入院的,在我们这住了有一周,便转到定点医院去了,当时的疫情情况逐渐变得明朗,因为开始发现越来越多和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的病人,社会上开始传得很厉害,说可能是SARS重新出现,他家人也很紧张,要转到定点医院,所以我们就帮忙联系了武汉金银潭医院,转过去了。

2020年1月31日的上午,华润武钢总医院呼吸科主任李欣在总医院呼吸科病房查房中 (1)

2020年1月31日的上午,华润武钢总医院呼吸科主任李欣在总医院呼吸科病房查房中

经济观察报:从疫情发生开始,直到今天是2020年2月5号,您一直在华润武钢总医院?

李欣:对。

经济观察报:后续病人怎么治疗的?去向方便透露吗?

李欣:遇到这例病人后,我们请了同济呼吸科教授过来会诊,教授考虑肺部影像学的情况后,当时认为可能还是属于病毒性肺炎,便让我们按照病毒性肺炎来治疗。当时疫情的确是刚开始,加上华南海鲜市场的地理位置,和我们不是一个区,离我们的区域比较远,我们接到的消息相对也就比较晚,不是那么确切。

后来知道更多的疫情信息后,对病人马上采取了隔离措施,又和卫健委进行沟通,后来转到武汉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去了。然后大概过了十几天,病人痊愈出院了,是从金银潭医院出院的。

经济观察报:这例病人在您这例里,当时采用了什么治疗方法?用了什么药物?

李欣:就是用的一般的平时常规药物,抗感染的抗生素,再就是抗病毒的一些普通的药,然后也用了一点糖皮质激素,希望能够减少他肺部的渗出,因为他肺部渗出的面积挺大的。

经济观察报:和非典时期用的糖皮质激素相同吗?

李欣:应该是一种,但是我们用的剂量比较小。非典时候用的大剂量,大概是500毫克,几百毫克那样,我们用的量比较小,大概是40毫克。

抗疫新药还需更多临床观察

经济观察报:除了您刚才说的,治疗过程中用过的常规药物,根据您了解的最新疫情研究情况,您关注的特效药包括?比如瑞德西韦、抗艾滋药物等,您的专业分析和评价是?

李欣:以抗艾滋病的药物为例,艾滋病本身也是一种病毒,和新冠病毒有一些同源性,都是RNA病毒,所以会把抗艾滋病毒的药物拿出来用。不过,毕竟药物拿出来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本身你想艾滋病就不是那么广泛的病,至少我们临床用得比较少,这个药物的疗效到底有多么好,还缺少比较成熟的临床观察的评价。

再就是用了以后,对病人后续的肝肾功能影响是多大,也还需要观察。我记得当年非典时候,糖皮质激素用得比较多,为什么用那么多,肯定是为了救命,能够救一大批病人的命,才用。不过用了后续观察发现,不少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甚至出现别的什么病。

所以说,这些药物还要一个比较长远的观察,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疗效和副作用,从现在正在使用的药物来看,时间比较短,而且受众也不太多。

经济观察报:那瑞德西韦呢?2月2日,中日友好医院发布公告称中日友好医院在武汉疫区牵头开展瑞德西韦(Remdesivir)治疗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研究,三期临床会由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牵头,预计4月27日结束。从您专业临床医生的角度看,这会不会成为首个特效药?您的预判是什么样的?

李欣:这个我还真不清楚,我这里没用过这个药,我也没有参加临床研究,所以没有接触。我给不了你要的判断。

经济观察报:有消息说,武汉当地的医院,有时候只收重症病人,不收轻症病人?是这样吗?

李欣:那是在疫情早期,也就是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元月初,还没有敲定定点医院时候的一种说法。以我这边为例,基本上,毕竟我是在住院部,病情比较重的才会来住院,比较轻的去门诊治疗,所以我接触到的多是重症病人。

后来政府设立定点医院后,相关病人就被安排去定点医院救治,我们这边就相对没有那么一床难求了。

经济观察报:现在的床位和病人情况是什么样的?

李欣:现在我们是两个病区,当然,我们也有发热门诊,现在门诊也有核酸检测,如果出现阳性的结果,还是要去政府要求的定点医院。如果是疑似病例,我们会收进来治疗,重复再查核酸检测,万一有需要会再转到定点医院。

经济观察报:从您接诊新冠病毒病患以来,在您的医院,治愈率和死亡率方面,有没有一个数据上的匡算?

李欣:我们医院不是定点医院,所以我们首先接诊的都是叫做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根据肺部影像学看的一些情况,病人出现发烧等症状的,我们就收进来,然后再对他进行病原学的检查,检查出来是阳性后,就会转到定点医院去治疗。

所以有一部分病人转到了定点医院,还有一部分病人转到了武钢二医院,那里也是定点医院。

这和非典那个时候还有所不同,我们武汉不是重点疫区,但是当时从新闻、报纸上了解到,北京,包括香港,出现过抢救某一个非典重症患者之后,抢救他的医生护士很快就得病,而且医生护士中有为此而牺牲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以我一直在武汉的情况来看,我们救治这些病人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不是说没有中招的,但没有非典时候那么吓人,也没有说中招后进很快进入重症,要抢救才能活过来,如果不抢救就去世的情况,好像没有。

当然,可能我们医院不是定点医院,重症病人没有那么多。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在内。

从我们医院转出去的病人中,我听说有去世的,也有现在还在治疗的,最终结局和详细数据,我没有继续去考证。我们现在也很忙,病人从我们这里转出去以后,没有更多时间进行回访。

经济观察报:您收治的新冠病毒的患者一共有过多少例?您现在这里的重症病人又有多少例?

李欣:我们前后确诊的几个病例,按照要求都转出去了,转到了定点医院。我这里现在用呼吸机的重症病例有五六个。

CT不可代替核酸检测作为诊断标准

经济观察报:向您求教下,CT可否代替核酸检测,作为诊断标准?为什么?

李欣:我个人认为不能。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

李欣:因为CT能够诊断的,充其量只是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有他的影像性特征。但是病毒性肺炎还分很多种病毒,并不只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这怎么能够替代核酸检测?

打个比方,我不能说根据CT,看到这是病毒性肺炎,那就肯定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吧?因为病毒还有好多种。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甲流、禽流感等,这些的肺部影像学改变是类似的。

我的意思是,病毒性肺炎是一大类,CT可以筛查出来,只能这样说。但是它代替不了核酸检测,也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种病毒。

经济观察报:CT提高确诊案例的甄别效率?我这样理解可以吗?

李欣:能够甄别你是否是病毒性肺炎,但是不能确定你是否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经济观察报:您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和攻关,有什么建言?

李欣:以流感疫苗为例,我会建议有慢性疾病的人、疾病抵抗力比较差的病人去注射。但是这种新冠病毒,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它是否会每年都卷土重来。

我不知道当年的非典是否研究出疫苗,然后动员所有人打呢?我对这个印象不深了,当年非典疫情很严重,死亡率比这个高,但是也没有听说研究了疫苗,每年都让人打。

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必要,对于这个病情,今年刚刚有,是否以后每年都会有,还是怎样,需要再观察。

经济观察报: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会成为季节性病症,以后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吗?

李欣:我不确定。不过你看非典当时席卷了好多地方,不光是国内,国外也有病例,但也就那一年,后来并没有卷土重来。没有人能预测。

经济观察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临床诊治过程中,您的隐忧和困惑还有哪些?

李欣:我先明确一点,按照规定,确诊的病例都转出去了,在定点医院的治疗有哪些难点,我不确定。

我只针对我这里的疑似病例来说,有时候我把体温什么都控制挺好的,但是病人呼吸功能的影响比较难以纠正。

因为病毒性肺炎,有时候病人只能躺到床上不动,起来上个厕所就喘得不行,有时候在肺部的损伤面积比较大的话,病人就会出现呼吸衰竭的早期症状,严重的时候我们也有上呼吸机。

总体来说,这次病毒感染后,肺功能恢复可能有很长的病程,对于病人的后期恢复,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拐点最晚在春季末到来

经济观察报:身为此次抗疫一线的医生,您有过哪些隐忧和无奈?

李欣:因为现在疫情还没有得到控制,所以确实还是有一些无奈的。一开始,病人源源不断在过来,我们很心惊,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多相同的病症和病情,真的很心惊,确实觉得很心惊,毕竟资源有限,床位紧张,看病排队时间长,特别是有些病情可能很重,我们不能那么及时给所有重病人看,病人全都在跟前,他说他重病,但是稍微轻一点的病人说,我是先来的,医生确实有一些无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现在的想法,也是想对武汉的同行说的话是,首先要保存实力,我们要做好自我防护,医护人员不要减员,坚持就是胜利。

疫情有季节性的,冬季最多到春季末,我觉得就会自然逐渐减退了,随着气温的升高,怎么也不会到夏季,甚至持续全年。医护人员如果能保存实力,坚持到底的话,这场战役是能够打下来的。

经济观察报:我能理解为这是拐点吗?

李欣:对,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拿非典来举例,非典期间,我当时也在发热门诊,一直持续到夏天,当时挺热,那个时候我还穿着隔离服,和现在的隔离服不一样,那时候是厚厚的帆布隔离服,我每天热得一身汗,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病人了,虽然发热门诊还在。

经济观察报:这次的新冠病毒和当年非典,从您的感受来说,防控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李欣:非典,当时我觉得和武汉有一点远的,因为武汉当时也就确诊了几个例子,不像现在说,有那么几个例子,很快扩散开了。

非典病例传到武汉时,已经是疫情的末期,没有对人造成这么大的恐慌,现在这一轮,确实病例数相对较多。还有非典时候北京等城市如何做防护,以及防控措施如何,我并没有特别切身的感受,而且一晃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记忆比较模糊,一晃这么多年了。

不建议自行隔离

经济观察报:现阶段的防控重点在于哪些方面?如何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李欣:我觉得最要关注的,是怎么样能减少传播。以家庭传播为例,一个人得,很恨不得一家好几个人都得,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的,觉得自己哪都没去,怎么就得了新冠肺炎。

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家庭防控是目前防控的重点之一?除了家庭防控,其他方面呢?

李欣: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挺困难的,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还有我是临床医生,每天就晓得病人那些事情,对于这一点,想得比较少。不过确实防控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如果防控做得不好,病人只会越来越多,但是到底要采取什么样好的措施,让大家都能接受,并且很容易遵守。这个还是要好好研究下。

我分享一个病例。我们这里住着一位90岁左右的病人,平时基本上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他的女儿照顾他。

后来他的女儿老公得了肺炎,在我们武汉的一个定点医院治疗,他女儿探望过自己老公后,又过来探望自己爸爸,结果这位90岁左右的病人,就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值得注意的是,他女儿啥事都没有。

这位病人的女儿,根本没发病,现在还是经常给他买营养品,一点事没有。只是这位病人年纪大,抵抗力比较差,虽然他女儿是个健康人,可能带毒携带病毒,就把他感染了。

这起病例中的传播途径,确实很值得关注。

经济观察报: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您不会建议自行隔离。这可能导致一家人都感染?

李欣:是的,可能一些人抵抗力很好,自己不发病,但是你身边的那个人抵抗力比较差,他就可能被感染。

经济观察报:您每天工作多久,如何保证自身的安全?每天都会回家吗?您是如何保护自己家人的?

李欣:我上长白班,早上7点半到医院,到晚上7、8点左右全部搞完,每天平均工作12小时。我这不算什么,医院倒班的同事比我更加辛苦。这段期间,我们医护人员都统一住在酒店,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

经济观察报:从您医院临床的情况看,最近接诊的病人数量有何变化,工作负担是否在加重?

李欣:严谨地说,我们医院还不是政府规定的定点医院,所以从我们医院,看不出整体疫情的全部走势。

刚开始我们这里的病患很多,只要是呼吸科的疾病,都会来我们这边,以及住院。

后来随着病情发展,政府规定了一些定点医院之后,病毒性肺炎病人便去指定定点医院就诊,这时候,我们的病患就出现了明显的减少。

现在病人全部都去那些定点医院,病人非常多,有的排队好几个小时都看不上,毕竟都集中在那边,我们这里的病人比疫情初期要少一些。

所以从我们这里你不能看出这次疫情的整体趋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