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时评|防控手段应更精细化 为经济复苏留出空间

宋馥李2020-02-12 17:06

宋馥李/文 新冠肺炎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企业复工、百姓民生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要论疫情防护和百姓民生哪个更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不管怎样,人们总要继续生活。就像有人说的:疫情的死亡率2.4%,不吃饭的死亡率100%。

话虽然极端了些,但理儿还真是这么个理儿。对于家里余粮不多的人来说,生计问题撇不开、摆不脱,总得要面对。

那么,对于眼下的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在继续“战疫”的同时,如何给百姓民生留出空间、赢得喘息,则是治理能力的现实大考。

从1月20日以来,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防控措施渐次升级,均已进入临战状态。疫情形势严峻,防控不能马虎,众多地方政府在压力之下,做出的应急反应,仓促紧急之下有一些政策变形,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

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之下,上级主官往往会考量防控措施会不会落实不力,重视程度会不会递减,所以,防控措施宁可最严、力度宁可最重。因此,随着疫情发展,也能看到一些禁止令也急速蔓延:挖路断乱,设卡劝返,封村撵人,租客不入……

我也曾亲历了一个县级政府祭出的防控硬核招数:凡是外地人和外来车辆,一律劝返。这当中,对外地人的定义,就是只看身份证。

只要稍加思考,就知道这种做法简单粗暴,甚至违法。因为现代社会,仅仅凭车牌号和身份证号,是难以判定一个人和一辆车的实际来路和去向的。

但在应急状态下,这是能采取的最为便捷也最为省心的措施。由此顺延,种种封闭村庄阻断一切外来者、封闭小区拒绝租客回家,也就应用而生。

这样的作为,只是“看上去在积极作为”。也就是说,不去深思防控的具体效用或效率,只要“硬核”就好。越硬核就越得到认可,甚至是推崇。

同理,面临口罩等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也表现出了五花八门的手段,有的积极作为,支持区域内的生产企业复工扩产或者新建;有的对存量的物资进行合理分配,一线医护人员优先使用;有的则试图征用企业物资。这林林总总的表现中,地方治理能力一览无遗。

当前,湖北之外的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8天下降,虽然还不能断言这场战疫已到胜利的时候,仍然不可掉以轻心,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可以也应该开始考量当地疫情防控与统筹经济民生的大账了。

在这种态势下,奉行简单粗暴的封闭和隔绝措施,负面效应已经越来越大,经济运行和百姓民生,离不开社会有序的运行。尤其是事关民生的种种行业,小微企业,管控手段的力度和强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死存亡。

如果这个时候,还在奉行种种一刀切策略,无疑是令人遗憾的。疫情防控不能是随时被举起来的“挡箭牌”,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

所以,在疫情焦灼化的当下,对地方党政官员的大考,既要查处疫情防控的不担当、不作为,也要查处以防控疫情为名的乱作为和任性作为。

治理能力不是病急乱投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面对企业复工和百姓民生,各地亟需根据自身的防控形势,做出合理研判,以法律为准绳,将防控手段精细化、合理化,为日后的经济复苏留出空间,为百姓民生赢得转圜。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