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抗疫”:程序员是如何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的?

宋笛2020-02-13 11:3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返京高峰已至,数百万人群正在陆续进入北京,一个挑战是:如何快速给大规模人流测温?

北京地铁首都机场线3号航站楼的远程红外测温正试图达到这一目标。旅客在安检机前不需要额外的停留,体温就会自动显示在旁边的显示屏上。如果检测到体温超过37.3°C,显示屏还会产生声光和弹窗提示。随后工作人员可使用医用体温计做二次测量,并在智能管理系统中记录确认。

远程红外测温并非新兴技术,但是北京地铁首都机场线3号航站楼远程测温系统的特殊之处在其背后搭载的一套新的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边缘节点、热成像摄像机、黑体和智能管理系统,提供这一方案的是中关村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商汤。

商汤科技副总裁、智慧城市综合业务事业群CTO闫俊杰博士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热成像摄像机在长期工作后会渐渐出现较大的误差,无法达到界别37.3℃的防控初步筛选疑似患者的标准,而且,热成像摄像机传感器分辨率较低,距离较远时拍摄到的可用像素很少,行人佩戴口罩、眼镜和帽子,以及有刘海遮挡额头时,都会对测温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通过商汤AI算法和黑体对温度数据进行优化和校准后,仅对行人额温进行测量,保证测量精度误差在±0.3℃以内,并实现疑似体温异常实时声光和弹窗告警,系统支持对疑似体温异常人员二次核验。

此外,人工智能算法还针对当前疫情的防控需求跟人脸识别相关的能力做了很好的集成,包括针对口罩专门优化的是否带口罩识别等。目前对是否戴口罩的检测率可达99%以上。

十二天的技术“突击战”

商汤的远程红外测温优化算法是中关村科技城的一纸召集令的结果。1月25日,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发布了一则通知,面向海淀区公开征集人工智能算法提升红外测温效率等技术方案,管委会希望通过算法达到快速实现大范围高温群体快速检测的目的。

经济观察网获悉,在此“召集令”发布后,包括商汤、旷视科技等多家在地人工智能企业均组建队伍,进行攻关。

旷视科技方面回复经济观察网称,1月20日,该公司成立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项目组”,提出了AI结合红外测温的思路,从1月23日起便远程协作,调研了红外测温的方案。

1月24日,大年初一,在接到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的召集令后,旷视科技 CEO印奇带队调集了近百人的项目团队。由于大部分同事都不在北京,会议都在线上进行。

在疫情前,科技公司的扁平化结构发挥了作用,其灵活的公司组织形态和项目制模式提高了远程协作的效率。

旷视科技对经济观察网回复称,为保证开发效率,其业务侧采用了和平时产品研发相同的阵型和流程:产品经理编制输出了系统原型、需求规格、研发计划和相关wiki;主设计编制了系统接口协议、设计文档,并远程协同了10多个前后端开发人员;IT部门也提供了支持,开发提出的需求都第一时间配合到位。

次日凌晨两点,旷视科技产品侧便完成了全部产品需求设计,并开始远程组织进行口罩模型的训练,提高识别精度,确保方案的高效实施;大年初三晚,研发侧基于独立自主的人工智能框架Brain++平台,完成了针对新疑似发热病人追踪系统的算法开发和内部调试,比原计划提前一天超预期完成。

至2月4日,旷视AI测温解决方案系统正式在海淀区政务服务大厅和牡丹园地铁站实地运行。按照旷视科技提供的信息,仅2月10日北京复工首日,就实测行人2000余名,检测到疑似体温异常13次。

中关村“技术众筹”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安华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表示,自90年代来世界灾害治理的整体趋势是企业特别是私营部门正在各类灾害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实际上承担了一部分以往政府机构承担的责任。

在武汉,民营物流和快递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这座城市物资流通的主力,而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则在政府的调度之下,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参与到疫情防控措施之中。

2月4日,中关村管委会披露了首批抗击疫情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清单,这份清单中包含86家中关村企业的138项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按照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展示推介与供需对接平台的信息,目前浏览次数最多的项目是由北京金惠新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疫情防控人员登记系统。经济观察网联系了该系统的对接人员了解到,这套在过年期间“突击”开发出的系统目前已经在河南、贵州等地有了落地的案例。

此外,按照中关村管委会披露的信息,清单中百世诺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目前已向湖北、浙江、重庆等抗疫一线重点地区及北京定点医疗机构捐赠2万份;金山云突击开发的“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已初步交付湖北省仙桃市卫健委使用。

按照中关村管委会官网显示,在2月12日,中关村又开始征集第一批在防疫抗疫中急需的前沿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项目,包括新型日常防护口罩以及对普通口罩的消毒技术,新型非接触测温设备,可穿戴智能体温测量设备,消毒杀菌技术与设备四个支持方向。

中关村是中国科技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中国的创新高地。按照中关村管委会披露的信息显示,2019年1-11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83717件,同比上升7.0%,占同期北京市企业专利申请量的一半以上。

此次疫情则是对中关村科技能力的一次“大考”。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在2月8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中关村企业以三种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包括药物开发、助力社会防控和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团结“战疫”等。

据翟立新介绍,金豪制药等十几家企业积极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并加速临床应用;神州细胞等企业加紧开展病毒抗体、疫苗等研发工作。格灵深瞳等企业积极开展新型智能测温设备与系统研发,并在机场、车站实现落地应用;高能环境、东方雨虹等企业则以直接参与建设或提供科技产品等方式积极参与北京小汤山医院改造和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专用医院建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80多家中关村企业累计捐款捐物的价值已超过21亿元。

杨安华认为,企业这一组织相较于行政系统而言,拥有更高的效率,同时总体而言,其拥有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也是地方政府难以比拟的,应该要在中国灾难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