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全复工考验现代化治理的成色

西坡2020-02-14 11:29

西坡/文 眼下,在防疫之外,复工成了各地面对的另一项大考。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都要抓,但怎么抓是关键。

2月13日,中央疫情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各省负责对本省各市县根据疫情合理分类,制定差异化精准防控策略,视疫情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差异化、精准是两个关键词。也就是说,没有全国通用的标准答案,各地要自己拿捏自己决策自己负责。

在大多数地区,复工已是进行时,虽然仍有声音呼吁继续延迟复工。这就要求各地在决策过程中不仅要与企业做好协调,而且要与居民做好沟通,毕竟员工下班回家之后就成了小区里的居民。

必要时候不妨交交底、算算账,要相信大多数公众都是理性的,因为他们自己也要面临居家求安全与外出“揾食”的权衡。

近日浙江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的一篇讲话流传甚广,好评无数,他说,“企业是要发展的,是要生存的,他们有外贸订单,他们有来自国内的订单。如果失去了这些订单,海宁靠什么?我们还有很多工地要开工,有学校,有医院,有我们的厂房……”说的都是常识,却入情入理。总之,沟通不能断。

在复工流程中还有一个现实的难题,那就是复工的顺序。特殊时期先审批后复工是不得已,但是这个权力怎么用,谁先谁后怎么排,关系重大。生产医疗物资的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早就复工了或者没有停过工,不必多言。剩下的呢?按大小论似乎是一个现成的答案,比如按产值、纳税额。但是这未必公平也不一定符合防疫的规律。

假设有一些企业块头不大,重要性不突出,但是人员结构简单,与外部接触的渠道也容易管控,那么完全可以把复工的选择权下沉到企业。企业自己也会衡量风险,企业家也知道一旦内部发生疫情会造成怎样的损失。疫情防控“严”中要有策略,杜绝形式主义。

在为辖区企业排优先级顺序的时候,地方本位主义要不得。因为在现代经济中,产业链很长,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一家不起眼的企业可能对另外一个地方的某家大型企业不可或缺。决策者应敬畏市场的深度与复杂性,做好把关人,让市场自己逐渐化冻。

跨地域的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沟通是一件更复杂的事却也十分紧迫。我注意到,有些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的城市已经开始自己“拉群”了。

据报道,2月12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五市交通管控 ( 防控 ) 组牵头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加强五市及下辖各市(县)、区交通管控(防控)组的沟通对接,统筹协调运输车辆在五市内道路通行,解决企业运输难等问题。

这虽然是权宜之计,却也是有益的尝试。如果能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规则,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一些小“群”如果运行良好,可以再拉成员,方向则未必要局限于邻居。

比如在用工大省(市)与劳务输出大省(市)之间,可以架设直通的桥梁。企业用工的需求与劳动者打工的需求都是刚需,问题如果不放在明面上解决,就会形成暗流,反而不利于防疫局势。这要求各地在决策时要有真正的大局观。

疫情之下,开工审批、招工困难、口罩短缺、物流不畅这些难题是所有地方所有企业共同面对的。但问题总比办法多。如何一边防疫一边复工,考验现代化治理的成色。现代社会本就是多线程的,单线程的管理模式是不兼容的。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