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发行39只、近250亿元 “疫情防控债”发行迎窗口期

蔡越坤2020-02-21 09:0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公司刚成功发行上市一只(疫情防控债),目前排队上市的疫情防控债券还有十几只。”华中一家券商人士陈晓对记者表示。

2020年春节以来,疫情防控债券成为债市行业最火热的产品。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国泰君安证券、平安证券、财富证券、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券商、银行机构正紧锣密鼓地参与其中,疫情防控债券的发行也迎来“窗口期”。

不仅如此,陈晓称,监管对于疫情防控债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这种债券的发行速度明显加快了,一两周就审核通过了。而此前,一般债券的发行审核时间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

据记者了解,疫情防控债火热的背后,是监管机构应对疫情而出台的应对措施,是面向疫情防控领域的积极支持政策。因此,无论从发行端,还是投资端,均获得了从业者的一致认可。

疫情防控债券发行数量明显增多的同时,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对这类债券的信用风险也增加了一些考虑。疫情防控债是否对信用风险“免疫”呢?

发行提速

根据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定义,对于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且金额占当期发行金额不低于10%的债务融资工具均可添加“疫情防控债”标识,具体包括用于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科研攻关等。上交所也表示,添加相关标签的资金可以全部或部分用于防控疫情有关用途,但未明确具体的比例。

近两周来,疫情防控债券在发行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

从2月3日起截至2月20日,近3周时间里,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共计39只有“疫情防控债”标签的债券上市发行,发行规模共计249.41亿元。

不仅陈晓所在的券商目前排队上市的疫情防控债有十几只,另外一家北方券商的债券项目经理也对记者表示,他手里也有好几只疫情防控债正等待发行。

陈晓向记者透露,因为疫情防控债是政策积极引导的,因此市场参与度都非常高。一方面,对涉及相关领域的企业,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也非常愿意发行此类债券;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除了看债券品种,一般还要看发行主体的评级资信和实力。

据记者统计,目前参与承销防控债券的机构主要为银行与券商,主要包括:国泰君安证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证券、财富证券等等。

此外,发行疫情防控债的企业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能源、食品、饮料与烟草、多元金融、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运输等;另外, 39家发行疫情防控债的企业中,12家为民营企业,12家为中央国有企业,15家为地方国有企业。陈晓也透露,这类债券的发行主体以涉及疫情防控的地方国有企业和城投公司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来看,疫情防控债平均成本较低。Wind数据显示,其中0.5年期以下债券平均年化利率为2.88%,而0.5~0.75年期平均利率为3.05%,其余少数3年期的债券成本也不高,平均年利率也只有3.31%。

可见,疫情防控债主要以超短融为主,多数发行期限不长,但其年化利率都很低。相对于企业前期发行的企业债、公司债、短融等债券,票面利率有明显的下降。

招商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尹睿哲认为,疫情防控债发行初期已有“开门红”的迹象,这既是机构支持疫情防控的体现,也是春节假期后供需不匹配造成的结果。可以预见的是,复工缓慢对产业链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参与防疫债发行的企业有望继续增加。

“疫情防控债有助于改善相关主体的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缓解短期债务压力。不过目前发行主体仍以高评级国企为主,发行规模和政策覆盖面较为有限。”安信证券固收分析师池光胜表示。

半为疫情、半为还债

尽管疫情防控债的发行正如火如荼,但是不少疫情防控债的资金用途说明也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

如果以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的百分比作为“抗疫情含量”的指标,那么疫情防控债的抗疫情含量如何呢?

根据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东资信”)研究员徐骥统计,通过查阅38只债券的募集资金用途,明确用于疫情防控的资金大约只占到发行金额的四分之一;募集资金去向最多的是偿还债务。

例如,具体来看,“20福耀玻璃MTN001”计划发行6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偿还贷款,0.4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0.6亿元明确用于“补充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的营运资金需求”;“20厦门航空(疫情防控债)SCP002”发行规模4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偿还即将到期债券,1亿元用于“补充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的流动资金”;“20通用(疫情防控债)SCP001”发行规模20亿元,其中16亿元用于偿还债务。

远东资信研究部表示,由此可见,借新还旧才是企业争取“疫情防控债”标识的主要驱动力。

安信证券固收分析师池光胜也表示,随着政策推进和疫情形势的发展需要,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民企和中低资质城投企业使用这一工具,政策受益面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募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的比例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另外,发改委提及的“允许自身资产质量优良、募投项目运营良好,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借新还旧”政策值得期待。

信用风险当思量

多位债市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疫情防控债发行数量明显增多,但是仍需警惕信用风险。

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监莫迁表示,“抗疫情这个标签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不会单独看待,主要还是看主体资质。”

光大证券固收分析师张旭称,带上“抗疫债”标签并不意味着国家会给予担保或是隐性担保,投资者仍要仔细考察企业的信用资质。

申万宏源首席固收分析师孟祥娟也提醒,即便在“抗疫债”这个标签下,投资者也应分析企业的信用面,不要盲目追逐,“疫情债后续偿债资金也不是完全确定的,政府也没有说疫情债就是兜底债。”

徐骥也认为,添加了“疫情防控债”标识的债券并不会天然地具备信用风险“免疫力”。投资者不应当把“疫情防控债”视为“信用风险免疫债”,金融机构在做好抗疫情支持服务的同时,也应当对信用风险做好识别和定价。

另外,陈晓对记者也表示,企业经营不能完全割裂地来看,疫情的发生肯定是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影响,这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企业原有的负债是不改变的,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突发疫情的资金。单纯把疫情防控债的发行理解成还债也是不全面的。

此外,对于交易型投资机构而言,池光胜称,由于“疫情防控债”发行利率较低,直接参与相关交易的性价比不高,建议关注受益于上述政策支持融资环境有所改善的中高评级主体,特别是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优质主体。

(应采访者要求,陈晓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资本市场部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