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全球原料药供应链的变与不变

刘可2020-02-27 18:4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可 为了平衡欧洲对于源自亚洲地区原料药(API)的严重依赖,总部位于法国的生物制药巨头公司赛诺菲于2月24日宣布,计划将赛诺菲分布在欧洲各地的6个原料药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在欧洲成立一家新的、独立的原料药公司。

赛诺菲在其官网上如此描述:“到了2022年,这家新的原料药公司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料药公司。届时,它的销售额将达到10亿欧元。”

原料药指的是药物剂型中所包含的活性药物成分,具体的原料药在进一步加工后才能成为药物制剂,可供患者使用。

总部位于意大利的化学制药通用协会(CPA)在其出品的有关全球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2019年产业报告中称,中国与印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供应着全球所需原料药总量的60%。除此之外,印度作为仿制药、原料药出口大国也严重依赖着中国为其供应的原料药上游产品——医药中间体。

因为新冠疫情,中国企业推迟复工时间,交通运输受阻。中国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在整个原料药供应链上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

“我现在还是在家办公。”济南泛诺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诺化学”)的张经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家销售先接单,有可以出的就库存先出着,不能出的就先欠着。”

从原料药产业链剖析,原料药的上游是医药中间体,再往上走是精细化学。泛诺化学就是一家研发与供应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的企业。公司生产的医药中间体主要涉及抗肿瘤、抗抑郁、治疗心血管、糖尿病等领域。

从本质上讲,泛诺化学也是一家化工企业。再往上追溯,泛诺化学也需要从如山东石大胜华化工集团等提供基础化工产品的企业中购进原料,再将基础化工原料进行化工合成进而生产出医药中间体。据张经理介绍,泛诺化学的出口业务占了公司的总业务的80%,主要向印度、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供应产品。

采购方永远都是对价格最为敏感的,尽管泛诺化学确实因上游提供基础化工原料的企业延期复工而出现了部分原料短缺的现象,但是从原料进价方面,还算是稳定。“我这边工厂不给我涨,我也就不给他(客户)涨啊。”张经理这样说。最让张经理头疼的还是交通运输问题,货无法从厂里运到港口,影响了船期也影响了订单。

在原料药、仿制药行业,印度一直是中国的竞争对手。但在另一方面,印度又严重依赖中国的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供应。根据印度方面统计的数据,印度每年从中国进口约1740亿卢比(约 174 亿人民币)价值的原料药,占其全部原料药进口总额的约43%,许多关键抗生素类原料药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甚至接近100%。据《印度日报》报道,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中国生产原料药及相关企业推迟复工,一些印度药企担心将因原料药库存不足而被迫停产。

印度有没有可能为了减少对于中国原料药的依赖而发展自己的原料药产业链呢?张经理认为有这种可能性。“疫情所带来的影响还是短期影响,但印度对于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竞争对手。他们的人力比较便宜,研发费用也比较低,印度是有优势的。再加上中国环保查得越来越严,所有的原料价格都上去了,我觉得印度的优势可能会比中国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张经理说道。

中国企业的国内复工正在进行时,但境外新冠疫情似有蔓延之势。张经理已经接到日本客户的邮件告知她订单要推迟了。供应链条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疫情在海外大规模蔓延就又会反向对中国的工厂生产产生影响。

不变

目前就职于一家生产肝素类原料制剂一体化上市公司的秦衡(化名)并不认为,肝素类原料药产业链会从中国迁转到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生产的肝素原料药应该能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0%,这也可以说是因为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 秦衡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肝素行业的全产业链从生猪养屠宰开始,从生猪的猪小肠中提取肝素粗品。肝素粗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提纯制成肝素原料药。肝素制剂是肝素的最终产品形态,是临床应用中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抗凝血、抗血栓药物之一。肝素制剂又分为标准肝素制剂和低分子肝素制剂,目前低分子肝素制剂已占据肝素类药品市场的主导地位。

猪的全球产业结构铸造了肝素原料药的全球供应链结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饲养国与猪肉进口国,自然也在肝素原料药生产方面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

截至本周一(2月24日),秦衡所供职的药企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复工。在肝素原料药生产方面,因为有春节前的战略储备,所以还能维持。新冠疫情对公司最大的影响还是国内的医院部分科室停止接诊而带来的肝素制剂订单销量减少,但好在出口订单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据秦衡介绍,虽然国内做肝素原料药和肝素制剂的企业很多,但要获得可向国外出口的资质并不容易。“原料药出口必须要获得出口(目的地)国家对你生产车间和生产线的检查,一条生产线可能就要投入上百万。而如果是制剂就要有准入资格,这个准入是要做三期临床实验的。所以中国制剂国际化的进程还比较缓慢。”秦衡打了个比方,“比如中国有1万个制剂生产公司,能到国外去卖的也就不到10个。”

向产业下游延伸也已经成为了中国原料药企业的共识,这意味着公司能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因为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倒逼企业不得不减低生产成本,以量换价。没有掌握原料药源头的公司,在国家带量采购的残酷竞争中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

变化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在北京鼎臣医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史立臣看来,例如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大宗原料药的产业链迁出可能对中国的原料药产业反而有益处。“短期内印度想要替代中国不太可能,但实际上这个改变对中国有好处。” 史立臣表示,中国原料药出口以大宗原料药为主,而生产这些原料药的污染性比较强,中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可以转向生产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原料药。

现今,也有出口原料药价格比国内销售原料药销售价格要低的情况。究其原因,是中国逐渐加强的环保力度,使得很多中小原料药公司关停,以至于出现一个品种的原料药在国内仅有3-5家公司仍在生产,缺少竞争就极易产生价格垄断。

“很多药企也在呼吁原料药生产备案制而不是许可制,不是去寻求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而是从制剂的层面去看质量。这样中国的原料药行业就可能得以升级换代,国内原料药价格下降,另一方面驱使原料药生产企业去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不是像现在还是以价格竞争。”史立臣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生物医药与冶金矿业行业,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liuke@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