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光/文 当全国上下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着各自贡献时,真的假的、违背常识、道听途说的各种消息满天飞。这是重大社会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折射出人们的责任、参与、关心、焦虑还有宣泄。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无无聊或别有用心的人,这种情况已涉及法律层面,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小道消息“刷流量”,在相当程度上映射了人们在情绪影响下理性分析的缺失,反衬的正是大道消息不应有的空缺、滞后和失职。有调查表明,53%的管理者认为小道消息是组织中的负面因素,27%的管理者认为是积极因素。吊诡的是,小道消息的准确性常被证明很高,此前被定性传谣的李文亮等人就是很好的例证。
小道消息也称坊间信息,指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未经证实的消息。网络小道消息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小道消息。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浩如烟海,接受者不辨真假,常为此而疑惑不已。
网络小道消息有什么传播特点;与传统的小道消息传播有什么差异;其内在的心理学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和危害;如何预防与化解……都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影响传播的三个因素
在组织机构内部,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小道消息服务于组织内部人员的自我利益、显露真实的思想和情绪的缘故,大多数员工认为不受管理者控制的小道消息,透露了正式沟通渠道不愿意、不能传播的信息,因而往往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渠道发布的信息更可信、更可靠。
有调查表明:53%的管理者认为小道消息是组织中的负面因素,27%的管理者认为它是积极因素,20%的管理者持中立的态度。组织内部一半以上的管理者对小道消息持负面评价。但小道消息不受组织信息传递网络和等级的控制,越过等级自由流动,影响力很大。大多数公众,对社会上传播的小道消息,也大体持同样的态度。
心理学家对影响小道消息传播的条件和动因研究表明,其传播的条件和动因可用公式表达:E=N(H-C)。(E:情绪,指的是传播、接受小道消息的愿望;N:信息需要强度,表明传播者内心对所传播信息的需要有多强; H:预测满足愿望所需要的信息;C:现在可以或已经掌握的信息。)
人们对小道消息的愿望强弱程度,受自身掌握信息的程度、满足需要的信息量、信息需要强度三个要素影响。对这些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做如下概括:
信息很重要,情境模棱两可,当人们急于知道某一事件的发展态势,却又难以从正式渠道得到信息时,此时求证的愿望很强烈。当人们在某种环境中感到不安全焦虑时,而信息极为新奇刺激性或涉及到有关系的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传播小道消息。阻击疫情期间,人们对任何相关消息都充满关心,因而比平时接受和传播的愿望更强烈。
正是基于好奇和猎奇心理,正常情况下,人们对一般信息的需要还是很强的。之所以是小道消息,即一些不方便在公开渠道传播的内容,很容易激起人们的好奇心。重要的是,当人们缺乏安全感时,极容易接受和传播小道消息。安全需要包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如对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心理安全的需要。
传播特征与传播者
移动网络时代,人们处于信息大爆炸之中,信息随手可得,接受信息的成本低,转发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们每天接触海量信息,却又觉得信息不足,知道的越多,就越想知道;转发后如果被事后证明是对的,越会触发责任感、成就感和崇高感,进而刺激转发。
根据传播学的规律,下面的内容更容易传播。
第一,信息刺激强度的大小。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刺激物的强度,强度越大的往往越容易被个体所知觉。第二,信息的对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同时或相继出现,就会产生对比作用,个体这时更容易感知刺激的不同,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反差。第三,信息的重复性。不断重复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个体的注意,通过不断重复的信息,能够使个体对信息的印象更加深刻。
第四,信息的新奇度和熟悉度。个体更容易知觉到对于他们来说更加新颖或熟悉的刺激。有些人用“标题党”吸引更多人关注。另外,发布者非常了解读者的需求:娱乐和确认。读者需要的信息常常是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所以,熟悉、能引起读者心理上廉价共鸣的东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好感。
第五,深谙“乌合之众”的表达方式:短语、肯定句、有节奏、有韵律的题目和语言,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普通公众常常不爱看统计数据,喜欢看形象化的东西。
从发送者角度看,他们大致可以被分成四类。
第一类理性分析派,实事求是,常常坚持眼见为实,自己没有看到、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理性分析的轻易不发。当然,他们也不完全都是纯理性,以理性为主兼有情绪化的特点,整体而言,这部分人还是理性和实事求是的。第二类中间派。理性分析与情绪化掺杂在其中,二者兼具,目前大部分发布者属于该类型。
第三类寂寞无聊派,不甄别事实,随手转发,刷存在感,相当程度上本意也是为公众好。事后证明,正确的不多,这样的转发者比例不低。第四类情绪宣泄派,传播更多不真实的消息,既有主动(造谣者不在本文分析之列),也有被动,宣泄不满情绪,往往从负面解读、编辑信息。他们深谙公众传播心理,为增加流量,擅长道德绑架,善于用短语、情绪化的语言来描述。总体而言,小道消息,更多的是理性分析与情绪化兼具。
作用的两面性
人们接受信息后为什么要传播,为什么会加码传播?原因在于,这个过程满足了人们的存在感、控制欲、价值感和成就感、责任感及崇高感。根据心理学的规律,人们喜欢预测、评价人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小道消息满足了人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其传播过程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因此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更重要的是面对疫情,大家都想出力,又找不到发力点,看见海量信息中的某一条,觉得可能有提醒作用,诸如如何避免、如何防护、吃什么药等,觉得责任重大顺手转发。
此外,根据传播学的心理规律,人们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会依据部分事实,进行解释、推测和赋义。人们开始传播一件事,事实或许只占一半,但解释、推测和赋义能占一半。对同一个消息,传播过程中事实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少,解释、推测和赋义的比例却在逐步增加。解释、推测和赋义往往就是依据传播者自己的立场、经验、偏好、想象进行的,并且要表达自己的某些诉求。人们想象出来并解释和赋义的东西,又希望接受者相信,因而不自觉地变成“推销员”,设身处地考虑接受者的特点,有时还用标题党来吸引眼球,如“定了”“最不愿意看到的出现了”等等,更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公众寻找和接受小道消息,是为满足好奇心。在传播过程中的解释、推测和赋义,容易引起同伴的关注,满足人们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同时增加了自己对环境有能力控制的幻觉,这会满足人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次疫情影响力超出以往,大家自觉不出门、不聚会、不去人多的地方,待在家里总要干点什么,看信息发信息,相当程度上是在表达责任心。
应该引起管理者注意的是:小道消息发出了存在问题的信号。管理者一定不能忽视这个信号。试想一下,正常时期,工作充实,安全有保障,谁会总传播那些不一定存在的小道消息。
不能忽视的是,小道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又加重了不安全感,人们越怕越传,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降低接收和辨别正常信息的能力,客观上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重要的是,小道消息广泛传播,容易形成管理者对人们缺乏关心的印象。而小道消息的传播、扭曲也会使紧张升级,降低人们的凝聚力,影响积极性。
预防与化解
从信息传播的速度来看,移动互联和融媒体背景下,小道消息无论是传播的速度还是广度都要远大于以前。这样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会放大公众的恐慌情绪;好处是信息来得快,去得可能也快。
小道消息的“刷流量”,反衬是大道消息不应有的空缺、滞后和失职。根据传播学的规律,人们常常不是恐惧真相本身,而是急于知道真相,但大道消息的缺失才更感到恐慌。
疫情防护期间,小道消息过多,负面影响过大,所以要尽可能降低负面小道消息及其不利影响。因此,涉及到具体工作,管理者需要做到: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其危害程度又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管,等有十足把握再来处理;面对第二类、第三类人传播的某些消息,很多情况下没有主观恶意,只要没有特别不利影响,没有引起公众恐慌,也可忽略。
对管理者来说,预防与化解小道消息的不利影响,思想上必须转变,要提高现代社会的治理能力,针对网络和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要相信群众。另外,完全杜绝小道消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网络小道消息。况且,它们也是大道消息的补充。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