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微制造业的“自救”:将工厂拆散“搬”进家里

宋笛2020-03-01 18:1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在等待了一段时间仍无法复工后,刘玲将她的工厂“搬”进了员工的家中。

刘玲的企业主要生产装电子产品的纺织袋,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小微企业,十数名员工,一年百万多元的订单,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至2018年末类似刘玲企业规模(小微企业)或者再大一些的企业(中型企业)数量超过1800万,他们为全国超过2亿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这些企业中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成。

疫情影响下,其中一些企业开始用尽各种方式进行“自救”。

刘玲的企业是在2019年成立的,企业建立的第一年运营较为顺利,订单不少,其中一些订单本来计划在年后交付,但是疫情突至,订单生产耽搁了下来。

采购商数次催促,但复工还遥遥无期,刘玲只得把目前的现状告诉采购商。

在创立企业之前,刘玲在一家台资企业从事了十二年的采购岗位,她对当时台资企业中一些理念印象深刻,其中一条是“任何困难来了,都要想办法去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

刘玲从以前在老家目睹的场景中找到了应对之法。

在中国乡镇企业腾飞的时段,曾出现过一种做法:将订单分散到村内的各家各户,再统一由专人将成品收上来,刘玲决定效仿。

刘玲调查了一圈供应链上游的情况,发现布料供应商尚有库存,同时其部分员工就在深圳,而生产——刘玲企业主要做的是缝制的工序——所需要的设备也只有30斤左右。

在二月下旬,刘玲和员工协商后,找人将原材料和设备运至员工家中,每日晚再统一收回成品。施行此法后,刘玲企业的日产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状态。

电子产品袋并非一个高门槛的行业,其利润微薄:一个袋子的利润大约在0.2元-0.3元,在全国市场上,刘玲所在的深圳凭借其电子产品完整的供应链而成为主生产地之一,但是也遇到了来自浙江金湖地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金湖同类产品的制造成本更低,只不过用刘玲的话讲“质量还比不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早日复工对于并没有积累 “家底”的中小微企业异常重要。

在自己的老家温州,周德文也看到了一些小型制造业正在用类似的方法“自救”。周德文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长期研究民营经济。

在周德文的眼中,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本来就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一波,在这些企业家的基因中天然有着对生存的渴望,他们会尽一切可能的在困难中自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时期以及诸如此类的特殊时期已经证明了这些企业的“韧性”。

周德文表示:“但是这一次,只靠中小企业所谓的‘韧性’,可能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次面临的困境可能要超过此前四十年面临的任何一次”。

在最近一段时间,周德文还在持续的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调研,数天前,他在调研一家制造业的时候,企业主在半天时间内接到了三位地方管理者的电话,催促其复工,但是企业面临的种种困难依然让复工无法推进。

这些困难是复杂的,从上游的原材料到复工本身的准备,更为关键的是下游的消费市场和物流: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只会堆在仓库,而这只会让企业本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这是一个具有普遍社会性的困难,很难通过某一环进行根本的解决”,周德文表示。

2月27日,工信部副部长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披露了一组数据,截止2月26日,中小企业的复工率依然只有32.8%。

尽管各级政府正在通过方方面面的措施来加快企业复工,但是在周德文看来,这些措施可能对大型企业颇有益处,但对于中小企业还很难说有什么帮助,其中一些政府的措施是“形式主义”,并不能够因地制宜的对在地的中小企业起到作用。

周德文表示:“上级政府颁布个13条,下级政府原封不动再加一条,变成14条,这有什么用?”。

周德文有些谨慎的预测,如果这样的情况再不能很快改变,将会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倒在这个春季。

对于2020年接下来的市场情形,刚成为企业主不到一年的刘玲保持了更乐观的情绪,她觉得海外市场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国内市场会很快恢复。

刘玲说:“一个行业,只要有利润,就总会有人做的好,总会活下去”。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