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疫情 服务业数字化是个新机会

刘远举2020-03-12 18:40

刘远举/文  最近,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了部分互联网企业,了解企业的防疫工作,同时,也对这些互联网企业依托各自平台优势积极参与抗疫表示感谢。的确,这一次,没有中国互联网,中国人的抗疫要难得多。

人们在网上购买生活必需品,避免了与人接触,线上超市货源充沛、物价平稳;很多餐饮商家,依靠各大外卖平台,开展线上外卖服务自救;而手机支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避免市民接触钞票;甚至各大视频平台还有减少人们隔离期间郁闷的作用;电信大数据分析,提供轨迹数据,帮助有关部门提高行程查验的效率,像支付宝的“健康码”,让复工复产更精准。

如果说这些是互联网已有的模式,在疫情期间,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也在短期内与互联网发生了一些新的“化学反应”。

我一位同学说,他现在买菜,不到菜场,也不到超市了,都是在手机小程序上看小区附近菜场老板的货,点好了,等着送上门,然后去小区门口拿。他觉得非常方便,说以后买菜都这样买,节约时间。再小的企业,也有一份企业家精神,中国走出疫情,正是靠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经济韧性。

在整个疫情期间,服务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升级转型的“化学反应”比比皆是。

西贝餐饮在向社会发出 “现金撑不过3个月”后,与盒马鲜生“共享员工”,同时还大力拓展外卖业务;“完美校园”在疫情期间上线健康打卡服务后,其支付宝小程序日活用户达20多万;美菜本是餐饮供应链服务商,疫情中推出小程序,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新用户超过80万,复购率高达40%。在支付宝紧急上线的“疫情服务直通车”中类似的“不出门吃饭、不出门缴费、不出门退票”等服务多达48种,短短两周就为6亿人提供了不出门、无接触的新型服务。今天,数字生活平台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服务业数字化的“新基建”,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推动力。

短期来看,服务的线上化,可以避免人群的接触。无接触商业既能满足复工复产的需求,又能满足疫情防控之要求。而长期来看,疫情期间的服务线上化更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传统服务业发现新蓝海、新机会。

比如前面提到的买菜的例子,社区菜场的线上化,是在买菜之外的一个新需求,即如何节约时间。随着收入上升,在生活琐事上节约时间,寻求社会分工,这是城市中产家庭的普遍需求。可以想见的是,疫情结束之后这种模式会保存下来。这位菜场老板发现了这个需求,不但在疫情期间为自己解困,也为疫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所以,从更大层面来看,这些服务的新现象、新趋势,本质上都是中国服务业在技术发展前提下的变危为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变危为机的本质是适应性与创造性,其基础是规模、多业态、长产业链等特征。传统服务业中的企业,限于其规模,本身很难具备这些特征,但通过互联网赋能,这些传统服务业企业就能获得变危为机的能力,在疫情结束后,当社会生产、消费恢复之后,依靠互联网赋能,开拓更大的行业机遇。

反过来说,这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5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4%,就业占比约为50%。服务业渐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与此同时,中国还有80%的服务业没有被数字化,他们都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自身的转型、提升,这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