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封尘的危机处理剧本 美联储打光子弹让市场裸奔?

郑一真2020-03-16 11:2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一真 美联储提前并且再次大幅降息令市场哗然。

3月15日,美联储宣布降息100BP,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大幅下调至0-0.25%。美联储表示,根据其法定职责,该委员会寻求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和价格稳定。冠状病毒的影响将在短期内对经济活动造成压力,并对经济前景构成风险。

上一次美联储将利率降至如此之低是2008年。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为挽救经济,曾一路降息至0-0.25%的超低水平,此后延续了7年的零利率政策。

这次,美联储3月3日刚刚在盘中紧急降息50BP,虽然市场预期美联储仍将再次降息,但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出乎市场意料。美联储采取的行动似乎是该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单日行动,周日的举措包括多项计划、降息和量化宽松,这些都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

除了大幅度降息,这些宽松举措还包括,动用7000亿美元购买国债及按揭支持证券, 降低贴现窗利率150BP,容许银行通过贴现窗借款最长90天;与主要央行加强美元流动性,调低现有美元掉期安排利率25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举被市场称为“甩锅式降息”,有私募人士称,鲍威尔此举似乎在像市场声明“看,我已经尽全力了,后面再出什么篓子,跟我无关。”

上周五美国疫情防控开始转变积极,特朗普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一方面允许联邦政府动用500亿元美元资金以应对疫情,并督促各州立即成立紧急行动中心,大规模检测有望展开。

市场也对此予以积极回应,上周五,美国三大股指道指、纳指和标普500齐齐飙涨10%,收复此前一天的失地。而对于美联储此次降息,市场并不认同,当天标普500和纳指期货暴跌近5%。

“美期指已经6日内第五次触及盘前交易限制,市场对美联储的做法给予及其负面的评价。”有基金经理表示。

“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美联储已经打完了大部分子弹。市场只剩下裸奔,美股期货再次熔断式暴跌。基本上,全球经济前景阴云密布。”交银国际研究主管洪灏对美联储此次降息如此点评道。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美联储已经乱了方寸,而且黔驴技穷,金融市场已经很难信任。这次危机的性质在于,疫情全面冲击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前提,经济基本面恶化,经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靠央行放水是也有用的。货币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政策,这只驴不应该由央行来当。纾困、减税降费、休养生息、耐心培育,才是正途,疫情摧毁了很多传统商业和投资机会,但也导致人们行为和经济活动特点发生变化,同样也带来诸多新机会。

美联储降息+量宽是否明智?市场并不认同。富达国际固定收益基金经理Tim Foster认为,美联储降息50基点后仍未能稳定市场。“美联储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能否除去市场疑虑,这点尚待观察。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十多年,美联储是次再次拾起那本已封尘的危机处理剧本,意味着超低息及央行扩表的日子将会陪伴我们一段较长的时间。”

对比之下,认为欧洲央行上周四不降息是明智之举。富达国际全球宏观经济分析主管Anna Stupnytska认为,“不降息,说明欧洲央行在应对这次意料之外的经济冲击时选择一改其过往的响应方式,并展现了运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欧洲央行选择了集中向需要支持的经济环节出手,这次针对企业债的量化宽松,以及同时推出的极具吸引力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条款,都能刺激银行从央行借贷给需要的企业,这无疑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市场而言,当下更大的危机是什么?洪灏对记者表示,美国30年国债降到1%以下,10年国债到0.5%以下,是非常严重的通缩预期上升的表现。当通缩预期形成的时候,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就会失效。如果进一步危机恶化,它将变成一个负利率。美联储也进入了负利率,这才是全球真正的危机。因为美联储是全球的央行,而美国国债是全球的避风港。美联储如果执行负利率政策,其后果和其它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在当前的市场下,投资者应该怎么办?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认为,投资者应保持投资的多元化,可以持有一定的风险资产。在股票市场方面,我们看好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的股票,并相信该地区的收益很可能会首先得到复苏,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股票的估值仍然令人瞩目。在固定收益方面,我们继续看好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级别债券(以美元计价),与发达市场主权债和投资级别债券相比,它们仍保持正面收益率。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表示,由于市场持续震荡,投资者宜格外谨慎,在未来数周,主要观望成熟市场的疫情发展,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以及全球如何进一步联手行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资本市场部记者
关注证券、基金、上市公司、人民币等领域。擅长深度、人物报道。